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做好“土特產”文章
“土特產”看似普通,實則大有乾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物。“土特產”是獨特鄉土資源孕育的地域產品,不僅指代具體的商品和服務,也蘊含著產業振興的方法論——“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關鍵是要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
廣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孕育了眾多優質的農產品品種,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業作業模式。歷史上,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感慨,有“龍眼染盡秋山色,含情云散月輪斜”的美景,也有“嶺南花且實,香者在龍牙”的哲思。“荔枝之鄉”茂名、“陳皮之鄉”江門,以及“梅州柚”“清遠雞”“化橘紅”……每一種為人熟知的“土特產”背后,都有著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幅產業發展的圖景。
從產品到產業,“土特產”發揮著聯農帶農、興農富農的重要作用,提升了產品知名度、附加值。近年來,廣東部署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堅持用全產業鏈理念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如今,荔枝、龍眼、菠蘿等廣東“土特產”已基本實現了產業化,農民獲益匪淺;部分村鎮還進一步延鏈拓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比如土特產深加工、特色鄉村旅游,盤活了更多閑置資產、沉睡資源;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林下經濟,充分挖掘埋藏在廣東1.62億畝林地資源中的“土特產”資源。“土特產”是座“金山”“富礦”,需要我們守好用好,積極開拓發展新路徑,讓其發揮最大作用。
培育富民興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是一項長期工程。既要抓住“土特產”本身的獨特優勢,扎實做好產品;也要立足“土特產”的發展邏輯,在管理、技術、人才、市場、品牌等領域實現新突破。近年來,廣東在“土”字上謀出路,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用好土特產“+文化”“+旅游”“+生態”,將產品優勢轉化為地域優勢、品牌優勢;在“特”字上求不同,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持續打造“粵字號”農業品牌,推動實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在“產”字上下功夫,進一步延伸拓展產業鏈條,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帶動能力強的共富型產業,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以產業振興推動農村旺起來、農民富起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必須堅持科技興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去年5月,廣東“凍眠荔枝”沖上熱搜,從“田頭小站”到冷鏈運輸再到“凍眠鎖鮮”,一項項專利技術,一條條集成保鮮產業鏈,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在享口福的同時,也造福了廣大荔農。走科技興農之路,要進一步發揮好央企、地方國企、民企和高校的特色優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著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素質、效益、競爭力。
產業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需要能人帶動。近年來,一批批“新農人”“鄉村CEO”投身家鄉發展,或是引入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或是帶著村民搞直播、開網店,拓寬了市場半徑,帶動村民走上致富路。夯實農村人才根基,要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激勵引導更多資本、人才“進村入鄉”,更好賦能縣鎮村高質量發展。
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2025年是“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重要節點,全省各地各部門要持續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不斷探索產業振興新模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土”“特”“產”形成相互聯結貫通的統一體,為廣東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不斷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硬實力。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