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鴨“孵”出大產業
春節剛過,地處三穗縣城郊的貴州三穗經濟開發區生態食品產業園,熱鬧非凡,鴨產業加工企業開始復工復產。廠房外,機器聲操作聲交響成曲,一輛輛運輸車川流奔忙;廠房內,一條條高端補鏈、終端延鏈、整體強鏈的生產線開足馬力加速生產。
走進黔東南民生食品有限公司,一股清香的腌制味撲鼻而來。放眼望去,整個車間一派繁忙景象,清洗、光檢、分級、腌制……一條條智能化蛋制品生產線上,身著無菌服的員工們忙個不停。
在倉儲車間大門外,一臺叉車在一輛大卡車旁來回穿梭,不遠處的操作臺上,員工們分揀、裝箱、貼單、搬運,井然有序。
“以前都是我們自己找銷路,近幾年,我們通過拓展京東、抖音等各大電商平臺,形成了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暢銷態勢。現每天有3000單左右的線上銷量,線下也有2000箱左右的訂單化銷量。”公司董事長張美倫難掩喜悅,一臉樂呵。
據了解,該公司是2018年3月成功引進的一家專門對三穗鴨蛋進行精深加工企業,產品主要有咸鴨蛋、皮蛋等生態特色食品。“我們大年初三就開工的,目前訂單很多,忙不過來!”張美倫笑著說,“現在我們每天有七八萬枚的生產量,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走近一條智能化生產線,只見一框鴨蛋倒入清水池后,很快沉入水池底部的傳輸輪上,然后緩緩送入清洗機沖洗干凈,再進入光檢機全方位檢測,發現有裂紋蛋、壞蛋、散黃蛋等不良蛋品,將其去除。效率之高,不一會兒工夫,幾大筐鴨蛋就清洗、光檢完成。
“這不能有絲毫馬虎,發現有不良蛋品必須去除,不然會影響加工質量。”來自附近移民安置社區的分揀員潘鳳竹就著圍裙搓搓手樂呵呵地介紹,“家鄉就業就是好,每月有4000多元的穩定收入,還方便照顧老小,比在外面省心多了。”
小小鮮鴨蛋,通過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巧妙結合,可加工成各種味香色美、鮮嫩可口的咸鴨蛋、皮蛋、鹵蛋……深受市場歡迎,儼然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三穗鴨與北京鴨、紹興鴨、高郵鴨同被譽為中國地方“四大名鴨”,擁有600多年的養殖歷史,擁有產蛋多、膽固醇低、富含氨基酸、肉質細嫩等特性,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早在1982年,三穗鴨就被錄入《中國家禽品種志》,后又被列入《貴州畜禽品種志》《中國家禽地方品種資源圖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入選國家農業農村部品牌精品培育名單。
據悉,前些年,公司受制于單純的傳統工藝,生產周期長,產量低,原材料又難以精準把控,導致蛋制品口感不佳,銷量不景氣,發展一度舉步維艱。咋走出困局,絕處逢生?
校企合作,貴州醫科大學專家把脈。依托新型工業化發展紅利,必須走現代化轉型升級發展之路。近些年,公司積極向上爭取“雙碳”項目支持,加快發展方式“智”造轉型升級,一方面,通過“公司+基地+脫貧戶”模式興建智能化數字化程度極高的現代籠養鴨場,著力實現原材料的質升量穩。另一方面,奮力打造綠色加工廠,改進傳統工藝,提升產品效能,實現蛋制品從原材料、生產工藝乃至配套設施,全流程綠色化批量化生產,“雙綠”協同,公司發展結構更“優”,底色更“綠”。公司已成為貴州醫科大學產學研合作基地、貴州省食品營養與健康工程中心技術研發基地。
目前,公司建有兩個規模籠養鴨場,飼養三穗鴨9萬多羽,產蛋率達98%。“籠養鴨場每天產蛋按9萬枚算,每枚按0.7元計算,年毛利潤就接近2000萬元,更關鍵的是鴨蛋原料的品質、新鮮度、完好率有保證。”張美倫掰著指頭算了一筆收入賬,“現在公司年生產規模比2018年提高了20倍,咸鴨蛋的腌制周期也從過去的90天縮短至現在的12天,今年就業招聘還將繼續,重點向脫貧戶傾斜。”
據介紹,春節期間,公司60多名員工堅守崗位,加班生產,確保如期供貨。今年一季度,公司生產訂單量預計與去年同比翻一番。小小蛋制品,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如今,公司生產的“水姑媽”蛋制品成了三穗鴨產業邁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臨別,望著廠區四周迎風搖曳的一簇簇火紅的燈籠,張美倫滿心歡喜,由衷感嘆,“新的一年,我們的日子定會像這些紅燈籠一樣更加紅紅火火,順順利利!”
近年來,三穗縣聚焦三穗鴨產業的品種優化,品質提升,品牌創建,走“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群眾參與、農戶受益”的產業發展之路,做深做實三穗鴨產業的生產供應、精深加工、品牌創建等全產業鏈,持續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聚焦品質,提升產能。2024年,投資1.2億元建設的三穗縣鴨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智能化屠宰車間、鴨肉蛋品加工廠、冷鏈倉儲車間等項目已相繼投產,年加工鴨蛋2億枚,加工肉鴨600萬羽。
圍繞三穗鴨特有品質,已開發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血漿鴨、黃燜鴨、老鴨湯和咸鴨蛋、皮蛋等20多個三穗鴨肉蛋產品。成功打造了“水姑媽咸鴨蛋”“太子老鴨湯”“鄧氏皮蛋”等品牌,其中“太子老鴨湯”獲評貴州省“十大黔味預制菜”。
“截至目前,全縣有涉鴨企業42家,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1個,擴繁場5個,標準化蛋鴨場8個,規模肉鴨養殖場108個,初步形成了集鴨種資源保護、基地養殖、屠宰加工、市場營銷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2024年,鴨產業綜合產值實現14億元以上。”三穗鴨產業發展工作專班辦公室負責人楊學坤高興地直言。下一步,三穗縣將繼續在加大擴繁建設、補齊產業短板、強化技術支撐、做細特色品牌等方面發力,做深做優三穗鴨產業鏈。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