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奔赴”
“全縣林業用地195.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1.7%”“現有自然保護地6個,總面積166.7萬畝”“野生動植物349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8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0多種……”在第47個植樹節來臨之際,淅川縣交出一組亮眼的“生態答卷”。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渠首所在地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淅川縣始終堅守使命,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蹚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徑。
增綠護綠 石漠荒山變“綠色長城”
春雨過后,霧蒙青山。“70后”護林隊長石俊俠,像往常一樣駕車巡查丹江口庫區東岸的黑石山。“植樹、護林這活兒可不輕松,可看到曾經那7000多畝荒山坡,如今變成守護清水北送的‘綠色長城’,啥苦都值了!”每棵樹苗在他眼中都如同自家孩子,一旦發現長勢異常,他便迅速用手機拍照,詳細記錄情況,以便后續分析。
淅川縣集山區與庫區于一體,屬典型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面積達125萬畝,其中55萬畝為重度石漠化。面對惡劣條件,淅川縣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沿庫區建成12個5000畝以上石漠化造林點,打造環庫生態隔離帶。森林覆蓋率從“十二五”末的45.7%提升至61.7%,庫區綠色屏障初步構建。
曾經的荒山禿嶺已滿目蔥蘢。近年來,淅川縣保護區鳥類從100多種增至510多種,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點綠成金 生態林果帶富庫區群眾
走進倉房鎮胡坡村,漫山遍野的柑橘林綠意盎然,村民們忙著為果樹修枝、施肥。
倉房鎮地處秦嶺余脈,緊鄰丹江口水庫,既不能發展污染產業,傳統農作物種植收益又低。如何兼顧水質保護與經濟發展?胡坡村黨支部書記胡玉良介紹:“綜合考量地理位置、氣候等因素,我們經多方考察,引入了柑橘產業。”自2015年起,倉房鎮政府邀請專業技術團隊進村指導,結合當地實際,引入“大分四號”等優質柑橘品種。
村民胡啟后滿臉喜悅:“去年柑橘畝產5000多斤,收成挺好!今年預計收益還能翻番,日子越來越甜。”倉房鎮的柑橘產業,是淅川林果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為推動全縣林果產業發展,淅川縣成立林果發展中心,整合涉農資金,組建技術隊伍,開展技術培訓。借助渠首品牌效應,創建“淅有山川”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舉辦農產品采摘等活動,提升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發展林果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目前,淅川縣已發展柑橘、軟籽石榴、杏李等生態高效產業23萬余畝,認證綠色有機產品64種、基地65.8萬畝,林果年產量超9萬噸,產值超5億元,帶動10萬庫區群眾增收。
生態筑基 山水之間興起“美麗經濟”
丹江口水庫生態環境日益優良,為沿岸百姓帶來發展機遇。馬蹬鎮29號農家樂負責人韓中六笑著說:“我們這兒山清水秀、魚鮮可口,來游玩的人越來越多。”韓中六自幼在水庫邊長大,在政府支持下,利用自家房屋開起農家樂,“樓下餐廳、樓上住宿,年收入能有二三十萬元,日子越過越好。”
淅川縣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目標,對重點旅游景區、通道及重大項目區域進行綠化、美化升級。立足豐富生態資源,全力打造“林旅融合”樣板,打通林業“兩山”轉化通道。目前,全縣已培育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鎮4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12個,建成林旅融合示范園40個、休閑“氧吧”10個,發展農家樂700余家,初步形成全域旅游格局,帶動1600余農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從荒山披綠到林果滿山,從守護碧水到文旅興縣,淅川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一泓清水汩汩北流,兩岸青山化作“金山銀山”,這座生態水城正續寫“水清民富縣強”的嶄新篇章。(來源:淅川縣委宣傳部 作者:李金杭)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