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上的“數字革命” ——聚焦農業新質生產力 種地可以這樣“潮”系列報道之四
“消費者只要掃描包裝盒上的專屬二維碼,就可以看到這盒大荔冬棗的具體信息,它們來自哪里,走過了哪些路……”3月20日,在大荔冬棗物流產業園的名優特產商店內,園區負責人魏邦順向記者展示大荔縣為冬棗引入的區塊鏈溯源技術。
1 一顆冬棗的“數字身份證”
大荔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總產量超50萬噸,年產值突破70億元,是中國冬棗產業的“金字招牌”。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者需求升級,傳統農業的短板日益顯現。
冬棗成熟季,種植戶在采摘冬棗。(資料圖)
“市場上常有外地冬棗冒充‘大荔產’,消費者難辨真假,價格戰愈演愈烈?!蔽喊铐樚寡?。種植端的問題同樣嚴峻,傳統農業依賴經驗種植,施肥、用藥缺乏標準化記錄,一旦出現質量問題,追溯成本極高。消費者對“綠色”“有機”的期待與生產端粗放管理的矛盾,成為產業升級的制約因素。
“大荔這么多棗農,大家的種植方式各有差異,不好管理,冬棗質量也不可控。一旦出現問題,影響的是整個大荔冬棗的品牌聲譽,我們需要第三方平臺來引導規范生產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蔽喊铐樥J為,區塊鏈技術可以更好地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后顧之憂。經過前期的市場考察和調研,2023年,大荔縣引入騰訊安心平臺區塊鏈技術,為冬棗產業裝上“數字引擎”。2024年,魏邦順帶領團隊開始嘗試農產品“賦碼”,當年貼了6萬多個專屬二維碼。
“每個冬棗包裝箱上的二維碼,如同數字世界的‘身份證’。種植階段,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參數;采摘階段,記錄采摘時間、采摘人員等信息;加工階段,監控加工流程,包括清洗、分級、包裝等環節,確保每個步驟都符合標準;運輸階段,實時跟蹤運輸車輛的位置和狀態,記錄運輸時間和條件……所有數據實時寫入區塊鏈,形成不可篡改的‘數字檔案’。消費者掃一下碼,就能看到所有信息。”魏邦順進一步解釋,“我們還提供防偽查詢功能,在掃描后顯示的詳情頁上,消費者可以看到二維碼的掃碼次數,一個二維碼如果被多次掃描,就會被平臺提示有風險?!?/span>
依托騰訊安心平臺區塊鏈技術,讓每一顆大荔冬棗走到哪,溯源碼就跟到哪,有效解除消費者疑慮,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舌尖的全透明。
2 田間地頭的“數字新農具”
什么是區塊鏈?為什么區塊鏈能有助于緩解傳統農業粗放管理的問題?
“大眾認為,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若干數據區塊以鏈條形式相互連接的分布式數據庫,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的特點?!蔽鞅鞭r林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景旭副教授解讀道,“但從學術研究上講,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共識機制、密碼算法等多個信息技術結合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的本質是在對等網絡中建立分布式數據庫,交易數據由多方達成信任共識并進行統一維護更新。所以更嚴謹地說,應該是‘不易篡改’?!?/span>
在區塊鏈系統中,篡改某一區塊的數據信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遞歸修改該區塊及其所有后續區塊的數據信息,篡改代價巨大。因此,基于區塊鏈的可靠數據結構,可從技術上保證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數據真實可靠和不可被篡改。
以大荔冬棗為例,引入區塊鏈技術后,冬棗從種植到銷售過程的全部狀態都可以被記錄在鏈條上,且數據具備全程可追溯特性。“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冬棗生產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被記錄。這個信息對消費者是公開的,消費者可以依據這些客觀信息對產品作出評價,作為下一次消費的依據。同樣,如果消費者購買的冬棗出現問題,首先可以在鏈條上找原因,是不是庫存太久影響口感,是不是存在暴力運輸等等。通過分析消費者給出的反饋,我們也可以更好地幫助種植戶改進種植方式,在倉儲物流方面也能優化庫存、提升物流服務質量。”魏邦順表示。
從“經驗說話”到“數據說話”,農業數字化從來都不是簡單“上鏈”,而是用數據打通產業鏈堵點,倒逼農業生產、農業產業經營管理向標準化、精細化轉變。
3 “區塊鏈+農業”的無限可能
“我們認為,如果把區塊鏈僅僅看作一種溯源技術,就太浪費了。”談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魏邦順認為,大荔冬棗在這方面應該有更大的“野心”,“區塊鏈的核心,應該是基于產地優勢、產品品控、當地政策等,多維度對產品賦能,從而打造一個品牌平臺。這個鏈條上應該有種植戶、代辦、存儲庫、分揀場地、包裝、物流公司、平臺公司、商超等渠道客戶、政府等服務管理機構這九大群體,每一個群體都可以通過交易節點的數字認證來確定這個產品是一個優質單元?!?/span>
三月二十日,大荔冬棗物流產業園名優特產商店內,消費者在嘗試掃溯源碼。
那么,多節點的賦能可以給農業產業發展帶來哪些變化?魏邦順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隨著大荔冬棗的規模不斷擴大,種植戶的資金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傳統模式中,由于信息封閉,以及農業盈利能力的不確定性,種植戶很難申請到貸款。但在區塊鏈這個平臺上,金融機構能很清晰地判斷冬棗產業發展狀況,從而更加精準地評估種植戶信用,為貸款提供真實可靠的判斷依據?!?/span>
盡管區塊鏈和農業結合能以“小鏈條”撬動更多“大產業”,但在景旭看來,并非所有農產品都有“上鏈”的必要,優質農產品品牌上鏈可以更好地提升品牌價值和品牌影響力,從而實現技術效益最大化。景旭認為,在應用區塊鏈的過程中,各方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將區塊鏈技術引入農業,并不是為了讓消費者去掃一個碼,更根本的目的是去建立品牌認同。
從長遠發展來看,景旭建議,要在打好產業鏈信息化基礎的前提下,選擇有實力、注重長期收益的鏈主企業,從管理易控的單鏈條區塊鏈起步,逐漸過渡到多鏈條區塊鏈,以適應現代農業集群化生產的特點。通過逐步培養用戶對這種模式的認知和認可,全產業鏈鏈上企業可以通過上鏈產品價格增加帶來收益,更多的是通過數據資產帶來附加收益,這也是利用互聯網思維重塑農業產業鏈。
“以大荔冬棗為例,并不是說所有的冬棗都要賦碼,可以從產業鏈信息可控的、初步形成閉環的企業選擇高附加值的批次冬棗入手,先跑通區塊鏈技術溯源的基本應用,后續再逐步探討農業產業場景中應用的更多可能。”景旭說。
大荔冬棗的實踐是陜西農業擁抱數字化的縮影。在中央一號文件“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指引下,三秦大地正上演著一場“科技+農業”的深度變革。區塊鏈與農業融合是農業生產的現實需要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方向。在未來的農業領域,區塊鏈在打造特優農產品品牌、定制個性化農產品、改進農產品營銷模式等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