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壯“主枝”——產業提質,農業顯露新景
說起周至,人們即刻會想到獼猴桃。
的確,獼猴桃恰似周至縣的一個符號。正是在培育這一區域主導產業的過程中,周至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農村產業發展體系,并充分運用在脫貧攻堅當中,使之成為較早摘帽的縣。
都說“金周至,金周至”,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周至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依然落筆于鄉村產業,并由獼猴桃擴散開來,主攻產業與就業,抓住農民增收這一關鍵。相信,隨著鄉村產業的根系、主干、枝葉的茁壯,結出的果實自然更加豐碩、鮮美。
現在,周至縣深化優勢產業帶動、經營主體幫扶、財政資金支持、技術培訓服務、惠農保險護航、電商幫扶助力“六個全覆蓋”的產業發展路子,從產業扶貧走向產業興旺。
“世界上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和西北地區最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地”是周至最為鮮亮的兩張產業名片。此外,蔬菜、雜果、中藥材等種植業和豬、牛、羊、禽畜、中蜂等特色養殖業,共同繪就了這個現代農業大縣的“產業譜”。
△ 村民在采摘獼猴桃 視覺中國供圖
脫貧路上,咬定青山,周至的這些特色優勢產業,也從栽好育好到碩果累累,從播種生根到郁郁蔥蔥——扶持帶動1.13萬戶貧困戶發展獼猴桃3.72萬畝,6396戶發展苗木花卉1.80萬畝,4329戶發展雜果1.33萬畝,2868戶發展中藥材等林特產業1.08萬畝,2773戶發展養殖業。
協作+品牌:
產業發展擺脫幫扶“拐杖”
“現在隨時都可以品嘗‘周一牌’獼猴桃,因為我們已經做到全年銷售無空擋。”樓觀鎮周一村第一書記史立業指著村里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分揀車間外等候裝車的果品專用集裝箱說。
這主要得益于村里在三年前就建起了60座獼猴桃冷藏庫,年貯藏能力達4000噸,不僅可以滿足本村冷藏鮮果的需求,還可以租賃儲藏;兩座小型獼猴桃果干加工廠,年加工獼猴桃鮮果近千噸。全村92%的農戶參與獼猴桃產業,農戶90%的收入來源于這個產業。全村人均獼猴桃收入15000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95%以上。
“實際上,隨著脫貧攻堅的逐漸深入,我們意識到,優勢產業的產業鏈完善,要靠自己,不能僅僅依靠幫扶單位。”周一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理事長齊平介紹說,周一村2007年就成立了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優勢主導產業走集約化發展的路子起步比較早,從貧困村馬岔村和幾個產業發展薄弱村并入后,在發揮獼猴桃帶貧益貧的同時,盡快把分散的“游擊隊”打造成集團作戰的“野戰軍”,增強品牌效應,讓產業盡快具備依靠自身實力在市場里淘金的能力就成為首要任務。
△ 獼猴桃種植基地,果農在管護獼猴桃 視覺中國供圖
為了進一步擦亮品牌,周至縣嚴格執行獼猴桃生產準入制度,對全縣各獼猴桃生產基地和規劃用地的土壤質量、地下水質量、地表水質量、空氣質量等逐項進行檢測,對達不到無公害獼猴桃產地環境要求的,不準其發展獼猴桃生產;實行無公害獼猴桃生產責任追溯制度,對施肥、用藥及生產過程實行安全監控,對達不到無公害標準的獼猴桃,禁止上市銷售。
周至縣的鎮村街道門頭標識,最惹人矚目的當屬電商服務網點。不少鄉村產業借助電商,擺脫了幫扶“拐杖”,走向市場。阿里巴巴、京東、趕街等知名電商平臺特產館成為當地農產品的線上線下集散地。縣里建成運營的全省首個農村電商大數據平臺,聯手順豐、德邦、郵政等快遞企業,全縣316家線上電商企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47萬戶,線下302家獼猴桃、苗木花卉銷售企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63萬余戶,實現貧困戶農產品銷售幫扶全覆蓋,2020年全縣農產品電商交易額突破48億元。
目前,由駐村第一書記、電商專家、創業者組成的本土電商創業講師團,走鄉串村給村民們傳授電商知識和實戰經驗,幫助鄉村產業“上網登云”已成常態。
龍頭+電商:
產業經營形成“自創”體系
“以前貧困村缺乏致富平臺,村民單打獨斗做啥虧啥。”作為全省第一個村級聯合黨委——同時兼任竹峪鎮丹陽聯村黨委書記的李想說,在脫貧攻堅階段,按照產業相同、地域相鄰、取長補短、做大做強原則成立的聯村黨委,就是想通過成規模體系的產業發展“聯合體”讓貧困戶通過農產品供給和勞務獲得收益。
駱峪鎮黃家灣社區是周至縣最大的扶貧移民搬遷社區,“社區工廠車間”里,流水線上30多名女工正在嫻熟地制作兒童立體圖書。十幾分鐘時間就能裝訂完成的栩栩如生的立體童書,都是孩子們心儀的熱門讀物。
這個社區安置的大多是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子女就學不便、收入困難、返貧風險高、脫貧難度大的群眾,為了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鎮里引進西北地區大型書刊印制骨干企業——西安新華印務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童書裝訂分公司2020年5月正式運營生產。這是黃家灣扶貧移民搬遷社區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社區工廠一期)項目。目前上崗工人8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80%,每人每月工資3200元至4300元。項目二期建成后,將有200多人可以在家門口上班了。
幫扶企業成為市場主角,拉動了脫貧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現在的日子比蜜甜,這都要感謝我立坤哥。”馬召鎮北西溝村二組王愛紅口中的“立坤哥”,叫周立坤,是土生土長的馬召鎮東火村人。同時,他還是當地農業龍頭企業——西安秦周鄉村農業發展集團公司的董事長。2016年開始,他利用自己20多年的養蜂經驗投身脫貧攻堅戰。在周至縣五鎮(板房子鎮、厚畛子鎮、陳河鎮、馬召鎮、駱峪鎮)10個村520戶貧困戶中推廣中蜂養殖。王愛紅就是其中的受益戶之一,他不僅得到了秦周公司免費提供的10箱中蜂,免費參加培訓,優先收購銷售蜂產品,而且登上了網絡直播平臺,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示范戶。目前,秦周公司扶持的1450戶貧困戶中有2000余人接受了養蜂技術培訓,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由“花開幾枝”到“滿園芬芳”,周至縣精準扶貧示范點建設與打造產業基地齊頭并進。77家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6655戶,264個村級經濟合作組織、274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8萬余人。一批曾經的產業扶貧典型,成為引領群眾增收的主力軍。
資金+科技:
產業成長厚培獨特“土壤”
“有了縣里每年10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的注入,我們現在發展村集體經濟底氣更足了。”集賢鎮趙代村的致富帶頭人周思紅信心滿滿。
資金短缺是擋在貧困群眾產業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為最大限度發揮涉農資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杠桿效應,解決涉農資金“零、亂、散”的問題,周至縣按照“因需而整”“應整盡整”的原則,將各部門涉農項目資金整合使用,集中財力辦大事。
2018年、2019年為每個貧困村注入105萬元、非貧困村注入30萬元,2020年安排2680余萬元,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全力消除集體經濟發展“空殼村”;2018—2020年為有發展意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年提供3000—5000元不等的資金支持,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更新品種、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實現了產業扶持資金貧困村、貧困戶的全覆蓋。
△ 農戶分裝獼猴桃
“生病政府給免費治,發展種養殖業政府出資扶持、指導,但家人在生產生活中發生的意外事故、產業遇到災害,一直是我的一塊心病。”啞柏鎮上陽化村貧困戶劉社社的擔憂在2017年6月2日,成為周至縣創新推出“脫貧貸+助農保”的緣起。這一舉措主要是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下、3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的小額信用貸款,由財政全額貼息,縣級建立風險補償金。開發涵蓋自然災害、家庭種養殖、人身意外傷害等為一體的“助農保”,每戶每年保費160元,由縣政府與人保公司按照8∶2的比例共同出資,貧困戶不用掏一分錢,為貧困群眾發展種植、養殖產業保駕護航,2017年至今共理賠7996筆1632萬元。
周至獼猴桃栽植面積全球第一,但是受種植技術、管理方式等影響,品質參差不齊。
“增施有機肥就是為了更好地改良土壤,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的能力。”年屆七旬的周一有機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的技術總監趙志修定期會在地頭為果農們耐心細致講解。他告訴,根據測土配方,他在有機肥廠定做了900噸有機肥,按一畝三噸的標準,施放后土壤肥力可提高4成以上。
對于獼猴桃作物而言,有著數十年獼猴桃種植經驗的土專家趙修志最有發言權,他對技術改良、品質提升有著獨到的見解。“全國獼猴桃產業布局持續擴大,獼猴桃優勢產區逐步成形,給周至獼猴桃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作物技術,通過做優做精做細做實獼猴桃作物的各個環節,全面提升果品品質。”正是因為有了一批像趙志修這樣的農技專家坐鎮堅守,周至的獼猴桃產業品質連續多年保持穩中有升。
目前,周至縣成立的“產業發展110”技術服務中心、百名科技人才服務團和76人的本土農技專家團已成為全縣產業技術支撐的“生力軍”。
這支隊伍按照“服務到村、指導到戶、精準到人”的要求,采取“扶貧基地+職業技校+農民工就業培訓+各鎮設點培訓+手機聯網”相結合的模式,開展產業脫貧技術“田間課堂”,定時向農戶手機上推送“科技知識、技術指導、氣象預報、防災減災”等服務信息,217名技術員隨時待命上門服務,603名產業發展指導員包戶指導風雨無阻。技術服務的全覆蓋,已經融入周至產業振興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