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棗6元錢,大荔為什么能?
5月26日,顧客在咨詢冬棗價格。本報記者 穆騁攝
5月26日,在渭南市大荔縣,滿載著冬棗的物流車隊一路疾馳,將“甜蜜果”送往全國各地。
實際上,早在4月底就有客商慕名而來,在大荔的田間地頭收購“早熟”的冬棗。“這么早熟的冬棗在全國是獨一份,一斤能賣到200元左右,平均下來一顆就是6元。”范家鎮雷北村村民老張喜不自禁,“我們的冬棗不僅成熟得早,而且品質好,深受南方顧客的喜愛,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客商把棗全部收走。”
一顆棗賣到6元錢,走出了農產品精品化發展的路子。大荔是如何做到的?
對技術突破的孜孜追求
大荔縣東濱黃河,南臨渭河,地處關中廣闊的沖積平原上,晝夜溫差大。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為冬棗成長提供了沃土,早在兩千多年前,大荔就有了棗的栽植歷史。
冬棗之名,則來自其成熟時節在冬季。如今,得益于農業專家和大荔棗農在技術上的孜孜追求,冬棗已然變成了“夏棗”。
“冬棗管理需要過硬的技術,對資金、人員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大荔縣紅棗研究院院長周愛英介紹。為了使冬棗提前上市,就必須使其成熟期提前,棗樹需提早發芽、開花。但花期很容易遇到低溫寡照情況,直接影響開花坐果。
面對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大荔縣政府積極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院校深度合作,聘請多名專家學者,組建了多支專家團隊,共同破解發展中的問題。
“針對低溫寡照的問題,我們開展了多次研究,終于找到了解決方案。”周愛英說,“我們采用補光燈,采取地膜覆蓋,施用有機菌肥等多種措施提高地溫,達到土壤溫度與棚內室溫協調統一的效果。”
不僅如此,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大荔縣在設施冬棗棚體提升、光溫調控、綠色防控、土壤健康等環節都賦予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冬棗設施棚體由最初的防雨棚發展到現在的日光溫室、鋼架棉被棚等系列新型棚體,在全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荔冬棗設施栽培模式。
“我們還參與制定了冬棗的國家標準,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開展全產業鏈數據監測、分析和應用,基本實現農業智能監控、標準化種植管理和農產品溯源分析。”大荔縣委書記劉莉說,“正是得益于這些科技支撐,我們的‘冬棗’變‘夏棗’,超長的貨架期和錯峰銷售期,保證了冬棗市場價格堅挺、供不應求。”
目前,大荔縣冬棗栽植面積已達42萬畝,其中設施大棚40萬畝,總產量50萬噸,產值突破60億元,占到全國市場份額三分之一以上。
用品質闖出品牌之路
5月26日下午,走進大荔新禧冬棗專業合作社,一臺智能冬棗分揀設備立刻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這臺投資180萬元引進的分揀生產線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能夠實現全程自動化和電腦光電智能分揀,一小時最多可以分揀4噸冬棗,解放了人力不說,還能促進冬棗品質的標準化升級。”該合作社理事長張全喜說,通過分揀線,每一顆冬棗會按照品相、大小、級別、重量等智能化測定,并按照分類通過不同的通道輸送出來。到了銷售旺季,通過分揀線分揀后,每天有5萬多斤標準化的冬棗發往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地。
自2016年合作社成立以來,張全喜帶動羌白鎮東羌白村和附近多個村共365戶社員走上了靠“甜蜜事業”奔小康的路。“我們會給周邊棗農邀請專家、傳授技術,幫助棗農拓寬銷路,通過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防治、統一指導、統一采摘銷售,實施標準化管理來做大做強冬棗產業,增加農戶收入。”張全喜說。目前,合作社冬棗種植面積達8000余畝,并帶動周邊村民發展2萬多畝。
張全喜的合作社和全國幾家大型連鎖超市簽訂了產地直銷合同,同時還與國內幾家大的線上運營商簽訂了供貨合同。“新禧”品牌受到了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
“新禧”品牌的打造是大荔冬棗品牌揚名全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荔冬棗的品牌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農產品品牌”名單;連續6年躋身“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20強”,品牌價值48.68億元。
良好的口碑,帶來的是廣闊的銷售市場,大荔縣成立冬棗相關企業及合作社300余家,1000個銷售網點遍布全國各地,直營窗口遍布“北上廣深”等40個大中城市,遠銷俄羅斯、加拿大等10余個海外市場。
始終如一的奮斗精神
昔日萬畝鹽堿地,如今冬棗致富田。經過20多年的艱難探索,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如今已是中國冬棗第一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站在小坡村高處眺望,萬畝大棚鋪向天際,頗為壯觀。誰能想到,這里20多年前還是一片荒涼的灘地,村民們窮得叮當響。
小坡村臨近黃河,村里塬上的5000畝耕地處于洛河灌區末端,因渠道年久失修難保灌溉,農作物產量不高,塬下的黃河灘則是大片鹽堿地,光長草不打糧。
勤勞質樸的大荔群眾努力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對土地進行了綜合性改良,用辛勤的汗水和滿腔熱情對待每一顆冬棗。
“我們當時想通過引水灌溉沖鹽的方式,把鹽堿地改造成莊稼田,同時種植相對耐鹽堿的棗樹。”小坡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回憶。大荔縣不缺水,但小坡村缺引水的灌溉渠。最開始,村民們從3公里外拉水,一桶水澆灌一株苗。經過多年的改造和試驗,荒灘鹽堿地上的棗樹成活了。隨著村里引洛下灘渠道工程建設完成,在洛河水的沖洗和澆灌下,大片荒灘鹽堿地得到改良,種植的雪棗、梨棗等成活率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的指導下,村民們又把雪棗、梨棗等嫁接成收益更高的冬棗。為了防止收棗季節受最致命的陰雨影響,村里的干部群眾摸索出了大棚防雨保溫冬棗種植技術。
大荔棗農不怕吃苦,在大棚內接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沒有絲毫懈怠,依舊用心勞作;大荔棗農更有創新精神,栽植冬棗時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就一點點摸索,不怕失敗、敢于嘗試。如今,荒灘地上不僅種活了冬棗,而且因土壤含沙量高、松軟透氣,結出的冬棗色澤喜人、脆甜爽口。
小坡村的發展史正是一部大荔棗農的奮斗史。正是大荔棗農的奮斗精神,讓黃河岸邊棗花飄香。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