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業產業化強市,譜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煙臺篇章”
編者按:協同振翅飛,五色繪膠東。自膠東經濟圈成立一年多以來,膠東五市取長補短、協同發展、城市競爭力進一步躍升。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五市攜手闊步新征程,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大眾網·海報新聞應時啟動“五色膠東”系列采訪,以“紅、金、藍、綠、橙”五色為底色,聚焦膠東五市紅色革命歷史、金色農業農村提檔升級、藍色海洋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環保、橙色溫暖民生五個領域,書寫五市擔負新使命、合力打造高質量城市圈的新篇章。
“櫻花散盡掛紅桃,粒粒玉珠滿樹梢。”初夏時節,煙臺市福山區張格莊鎮東風村綠茵漸盛,幾千畝率先成熟的櫻桃如同嬌羞的少女,躲在層層綠茵之中,紅彤彤、圓滾滾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通過貨運專機,這些新鮮美味的煙臺大櫻桃,24小時就能從果園到達全國人民的餐桌。
作為一座濱海城市,煙臺不僅有仙境海岸,更有著悠久的農業歷史以及豐富的資源稟賦和區域特產。煙臺大櫻桃種植已有150年歷史,被譽為“中國大櫻桃之鄉”;煙臺還是中國蘋果栽培最早的地方,被稱為中國現代蘋果的發源地。從一顆櫻桃到一個蘋果,從一粒種子到一只肉雞……煙臺農產品在為千家萬戶國人的餐桌提供豐富美味的同時,也在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具有煙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譜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煙臺篇章”。
“蘋 ”真本事,“櫻”紅天下
煙臺地處山東半島東部,瀕臨黃海、渤海,依山傍海、四季分明。特殊的地理位置、無與倫比的自然條件,使得煙臺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名優農產品生產基地。
“采摘園的美早櫻桃已經成熟一批了,最近有很多訂單預訂,供不應求。”在煙臺市福山區張格莊鎮東風村,隨著“櫻桃季”來臨,村里收購櫻桃的外地車輛來來往往,自駕游的市民也絡繹不絕,這讓果農們異常忙碌。
煙臺大櫻桃素以“個大味美、自然香甜”享譽四海,被譽為“北方春果第一枝”。自1871年引進栽培以來,經過150年的發展,煙臺已成為我國栽培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品種最豐富的大櫻桃生產基地。特別是近年來,大櫻桃產業已成為農業主導特色產業,開創了大櫻桃+互聯網、大櫻桃+節慶活動、大櫻桃+旅游等多種模式,拓寬了大櫻桃銷售途徑與宣傳渠道。通過貨運專機,從枝頭到餐桌,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可在24小時內品嘗到新鮮美味的煙臺大櫻桃。
“煙臺蘋果萊陽梨”,在中國水果界,煙臺蘋果可謂是一張靚麗的名片,已連續十二年蟬聯中國果業第一品牌,品牌價值達145.05億元,成功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有著150年栽培歷史的煙臺蘋果,沉淀著人們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但煙臺蘋果沒有止步不前,通過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延續著人們引以為傲的美味佳談!
以創新引領蘋果產業轉型升級,近年來,煙臺把120萬畝老舊果園作為重點改造對象,通過伐老建新、“三改三減”兩種模式,計劃連續3年每年改造40萬畝;以山東省蘋果·果業產業技術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為契機,一體推進蘋果科技創新中心、大數據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蘋果文化博物館“三中心一場館”建設。
目前,煙臺蘋果等17個農產品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煙臺蘋果、煙臺大櫻桃、萊陽梨、海陽甜柿和棲霞蘋果入選 “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山東省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達到48個,總量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煙臺蘋果”獲批創建千億級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成為國家在山東重點培育的兩個特色產業集群之一;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山東國際蘋果節,探索出了依托特色優勢農產品,發展會展經濟的成功經驗,持續擦亮“煙臺蘋果”金字招牌。
在做大做強區域公用品牌的同時,煙臺也不斷提升品牌產品質量安全。先后制定了紅富士蘋果、煙臺大櫻桃地理標志產品地方標準等27種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10種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范,累計制定推廣“三品一標”技術規程和出口農產品良好農業操作規定277項,并建設了煙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煙臺也先后被評為首個地市級“中國綠色食品城”和“山東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
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煙臺不僅實現了讓全國人民吃上新鮮的水果,還琢磨起櫻桃酒、蘋果脆片、萊陽梨膏等精深加工產品。隨之而來的煙臺大櫻桃博物館、煙臺蘋果研究院的建成,也為煙臺打通水果產業鏈,提高了產量和品質融合發展。
紅色領航,繪就鄉村振興多彩畫卷
一斤葡萄可以賣到多少錢?在幾年前,招遠市金嶺鎮大戶陳家的村民可能只敢喊出幾元錢或十幾元的價格,但如今,他們可以喊出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價格。
“葡萄品質過硬就有市場,市場行情好價格自然高。”對于價格,果農郭鴻利很有底氣。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這份底氣,來自于大戶陳家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
作為傳統農業地區,大戶陳家村有著良好的區位和土地資源等優勢,葡萄、蘋果一系列農產品的種植銷售,為大戶陳家的農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要依托農業實現增收致富,任務仍然很重。如何破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成為大戶陳家轉型的抓手。流轉土地12000畝,引入物聯網技術集中管理,通過服務與組織激活發展內動力。2019年集體增收33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1000多名村民就業。
時間回溯到2017年,為破解農村發展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問題,煙臺先行先試,在全市試點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由支部成員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合作社,村集體和群眾以資金、資產、資源等進行多元化股份合作。合作社在提取5%-10%的公積金用于擴大再生產后,其余收益全部按股返還村集體和社員。為防止“大戶壟斷”,煙臺市還明確規定,單個社員出資比例不得超過20%。
不同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合作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把分散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集合起來,以市場的手段重新配置,既實現了集體與個人的雙受益,也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
通過領辦合作社,黨支部由經濟發展的“后臺”走向“前臺”,由推著群眾干到領著群眾干,開展工作有了抓手,群眾對黨支部有了信賴,實現了從“百呼不應”到“一呼百應”的轉變。截至目前,煙臺已成立3245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不僅帶動了集體和農民增收致富,而且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綠色發展,還塑造起新農村發展的精神風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已發展成為煙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張靚麗名片。
“煙臺肉雞”,馳名中外
作為沿海城市,煙臺不光有海鮮,還“盛產”雞肉。如果你在肯德基、麥當勞吃快餐,那么很有可能吃到的就是煙臺產的雞肉產品。煙臺的白羽肉雞產業有多牛?全國四家肉雞上市企業,其中三家在煙臺;亞洲最大的祖代和父母代肉種雞養殖企業,也均在煙臺。
煙臺白羽肉雞產業的發展,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是全國起步較早的地市,進入21世紀以來,煙臺市把肉雞產業作為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重要產業來抓,推動了肉雞產業迅猛發展。目前,肉雞產業已成為煙臺市畜牧業第一大優勢產業和農業農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2020年全市出欄商品肉雞3.25億只,雞肉產量62.65萬噸,占肉類總產61.15%,肉雞一二次產業產值達190多億元。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煙臺崛起了一大批規模化肉雞生產龍頭企業,培育起益生股份、民和股份、仙壇股份、春雪食品4個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其中前三家為上市企業,春雪食品也已完成上市輔導。全市肉雞標準化規模養殖、產業化經營比重達到100%,形成了肉雞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發展的良好局面。
煙臺作為全國白羽肉雞行業領跑者,不僅畜禽產量、種類、企業、品牌等方面呈現量的增長,畜禽繁育、飼養、防疫、加工等方面也實現了質的提升。從干凈整潔的孵化車間,祖代肉雞在地面育雛,再到祖代父母代肉種雞網上平養,每一道工序都是良種養殖,每一個步驟都是科學規范化繁育。
目前,煙臺已形成了“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相配套的肉雞良種繁育體系,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肉種雞繁育基地。益生股份是亞洲最大的祖代肉種雞養殖企業;民和股份是亞洲最大的父母代肉種雞養殖企業;仙壇股份擁有每小時屠宰2.7萬只的自動化肉雞屠宰加工線,是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加工企業;春雪食品雞肉熟制品主要供應日本、歐盟、中東市場,是沃爾瑪、家樂福、家家悅等大型超市,德克士等國內外快餐業,以及雙匯、金鑼的長期供應商。
從安全養殖到放心進食,煙臺拓步向前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讓產業強起來、人民富起來。
農業“芯片”,煙臺“種”作為
倉廩充實、餐桌豐富,在糧食安全上要想擁有自主權,首先要控制好農業生產的源頭。 一粒小小的種子,關乎糧食安全、農業穩定,關乎國計民生、社稷安危,被稱為農業“芯片”。
李登海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在煙臺萊州,由他帶領創辦的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1979年李登海率先提出并陸續選育出“掖單”與“登海”系列的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填補了我國緊湊型雜交玉米的空白,開創了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的高產道路。
“一棵永遠向上沖的玉米”,這是中央宣傳部2015年9月授予李登海“時代楷模”時的贊譽詞。在他之前,中國玉米大多是平展型,秸稈葉片大喇喇伸展生長,玉米產量始終上不去。李登海在全國首創的緊湊型玉米,使我國雜交玉米的高產能力由每畝不到700公斤提高了一倍,達到了夏玉米畝產1400多公斤和春玉米畝產1600多公斤,創造了夏玉米的世界單產紀錄,并多次刷新春玉米的高產記錄。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星火一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25項國家及省部級獎勵。
如今,全國越來越多的農民體驗到了登海種子、中國種子的甜頭。萊州種植大戶戚增榮說:“我用登海系列種子,一畝地單產多了500多斤,我這400畝地,光這一季就增收20萬元!”幾十年來,李登海選育的緊湊型雜交玉米推廣面積約14億畝,為國家創造社會效益1400多億元,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貢獻。
近年來,登海種業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繼續不斷探索研究創新具有提高單產能力的緊湊型雜交玉米的新品種和新栽培技術,成立了緊湊型雜交玉米研究中心,圍繞緊湊型高產品種選育、高產攻關研究、環境和資源、生理運籌、植物保護等技術路線開展攻關研究,為進一步提升我國雜交玉米高產能力探索新的模式。
在“一粒種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煙臺,讓人民吃得更好,把一日三餐的飯碗端得更牢。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