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頭看“三高” ——走進浙江省杭州市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如何腳踏實地、主動創新,進一步建好、管好、用好高標準農田,去年以來,浙江杭州推出高質量、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工程。
據了解,示范區選擇在設施條件和產業融合較好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塊,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強度投入,由縣級政府申報、鄉鎮街道實施,市縣兩級財政全額補助,各半承擔1000萬元資金。如今,這些示范區已成效初顯,成為杭州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樣板區、產業融合的引領區、數字農田的先行區。
高質量:外觀內核同步提
時值盛夏,臨安區太陽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到處是耕作繁忙景象。記者所見的試驗田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與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合作開展土壤培肥地力提升、農機農藝科技創新等試驗,預計畝產可提升20%以上。
太陽鎮是一個農業大鎮,過去不少良田種著雷竹。近年因效益走低,竹林失管,土質日益退化。去年8月起,鎮里對7個村近5000畝耕地開展“非糧化”整治。退竹還糧后,一個省級稻米生豬特色農業強鎮正呼之欲出。
不到一年,田間地頭大變樣,曾經的拋荒地、毛竹林,成了連片成網的糧田畈。據了解,整個項目投資近2375萬元,其中,市級補助資金1000萬元,區里配套1000萬元,計劃在9月底完成全部建設內容。
臨安區農田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阮弋飛告訴記者,建設示范區,區里目標就是提升農田糧食產能,因此建設措施除基礎設施提標工程外,采用多種改良土壤生態手法,并集成了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質量安全追溯等數字化管理技術,既關注“顏值”,更聚焦“內核”。
采訪中,記者發現,同太陽鎮一樣,很多地方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拋荒地、“非糧化”整治以及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水利修繕等相結合,通過項目整合,既有效提升了基礎設施水平,更利于后期土地集中流轉,為經營主體實現機械化操作、規模化經營解決了后顧之憂。
由于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拆遷、工程建設、渣土填埋等原因,常會出現閑置地塊。在錢塘區,這樣的拋荒地塊就曾超過1萬畝。通過1年多整治,今年春耕期間,這些地塊全部種上了小麥、油菜等作物,有的還成了新晉“網紅地”,引來不少市民前來“打卡”。
據錢塘區農業水利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陳興介紹,在拋荒地整治過程中,當地秉持六大要求,即種滿園、連成片、點漂亮、清干凈、景觀美、效益高。現在整出來的萬畝地塊中,有的委托大戶托管,有的責令主體限期耕種,有的合法有序流轉,成為了“田園型城市”的亮麗風景。
高學歷:“農創客”大顯身手
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搭建了要素集聚的平臺,讓高學歷的新農人在創業中如虎添翼。
饒成芳是建德大同鎮的“農創客”。以前在杭州干銷售時,月入萬把塊。但看到父親辛辛苦苦種水稻,一年才掙3萬元,他決定回家,幫老父親想想辦法。
大同鎮是首批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經過多年的土地平整、路網改造、灌溉提升,這里糧食產量品質早已不成難題,難的是好產品如何賣出好價格。饒成芳認為,必須要用文創意識打品牌。因此,當鎮里提出打造“稻香小鎮”,他很快將自家大米改名“名門稻府”,并注冊了商標。
1600余畝的流轉土地里,饒成芳專門撥出300畝,用作良種良法試驗田。每年,他東奔西走,找良種試種,有啥新技術、新模式,也喜歡照著試。
盡管忙忙碌碌,但饒成芳從來不會忘記“稻香小鎮”里的農創夢工場。如同時尚的建筑風格一樣,一走進大廳,幾款主打農產品就讓人眼前一亮。饒成芳的產品叫“喝著山泉的大米”,另外還有“環游世界的山茶油”“不說假話的酒”“享譽萬里的建德苞茶”等,精致創意的包裝,青春氣息撲面而來。
據了解,這個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大鎮,近年來通過平臺支撐、政策招引,一大批青年“農創客”來此筑夢。截至目前,已引育“農創客”團隊73家、298人。夢工場就如同創客之家,既可以互通有無,時不時來場頭腦風暴,也能排解困惑,相互鼓勵、相互合作。
饒成芳賣的是大米,而葉元挺賣的則是創意。他從村民處收購桑葉,不過并非賣給養蠶人,而是提供給城里有養蠶觀察任務的小學生。別小瞧了這門生意,理念一轉,價格翻了好幾番。桑農1畝地的產值從3000元提升至5000元,一個春天就有三五萬元的收入。
從大同鎮的“稻香小鎮”出發,記者發現,勞動者不再只是農民,取而代之的很多是大學生“農創客”,他們用無人機打農藥,直播帶貨搞預售,稻田里套養鴨子、甲魚、龍蝦等。新模式、新技術,創意無極限,也改變著傳統的糧田經營模式。
高效益:產業融合新高地
在杭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卓齊龍看來,高標準農田建好了,經營主體進來了,但歸根到底想要可持續經營,必須提升產業附加值,而單一種糧注定難以為繼,必須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特而強、聚而合、精而美的產業集群。如此一來,田園也有更多元的功能價值。
在毗鄰城區的余杭區余杭街道,有片3萬多畝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因為是糧食生產功能區,發展其他經濟作物有所限制,但這里卻把“稻香經濟”做得風生水起。
2018年,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受邀為其進行品牌戰略規劃。經過調研,團隊將定位聚焦到小鎮的核心村——永安,命名“永安稻香小鎮”,傳播口號定為“稻色新,永安心”,寓意雙關、形象可感。
“永安稻香小鎮”是一個覆蓋8個行政村的鄉村品牌,但作為主打產品的大米,還需要有個商品品牌,團隊又為小鎮設計了“禹上稻香”,用于大米以及年糕、粽子等制品。一切創意得當后,當年秋收季,小鎮就舉行了別開生面的“開鐮節”,一炮走紅,熱鬧非凡。
而讓品牌更好落地的是,職業經理人劉松的到來。這位年輕人早年就職于名企,去年在區里的統一招聘中,成為了永安村的“CEO”,負責村莊經營。他的加盟,為品牌運營直接注入了大量數字化元素,形成了雙輪驅動之勢,也讓業態經營更為豐富多彩。
為了種菜賣米,劉松開發了一款名為“數字稻田認養”的小程序,游客線上下單完成短期租賃,通過田間高清攝像頭,可隨時查看生產全過程,也能實地來體驗種植樂趣。依托“農安碼”應用,消費者掃碼便能獲知農產品的前世今生,為品牌提供數字背書。
“接下來,我們將把數字化運用到更多體驗環節。比如,在幾個網紅打卡點配備影像設備,游完村莊就能自動剪輯成短視頻,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是品牌傳播的絕佳手段。”劉松告訴記者,未來在稻米生產環節,數字化同樣將大有用武之地,“無疑,品牌化與數字化將互促互進,共同來提升附加值。”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對于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杭州明確將優先選擇具有較好產業區域特色和品牌優勢的區塊,通過多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等新業態,為現代農業提質、鄉村振興提效、農民共同富裕提供路徑和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