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茶果產業“點燃”鄉村振興引擎
近年來,含山縣充分挖掘資源稟賦,依托茶果產業和紅色資源,吸引經營主體入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拓展農業增值空間和功能價值,以此壯大村集體經濟,點燃鄉村振興發展引擎,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幸福美好含山添動力。
碩果飄香:延展供應鏈 破解銷售難
8月4日下午,烈日當空。位于環峰鎮朝陽村內的馬鞍山市文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大棚外,一筐筐分揀出來的黃桃正擺放好,裝車銷往市里的批發市場。據文圣生態公司經營者范太武介紹,公司作為含山縣“綠游游”鄉村旅游扶貧黃桃種植經營主體之一,通過消費扶貧的方式進行銷售,以此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與此同時,位于陶廠鎮司徒行政村的黃桃深加工工廠內,一車車擺放整齊的“錦繡”黃桃,正“整裝待發”銷往合肥、蕪湖等周邊城市。據了解,該加工廠是通過特色產業扶貧專項發展資金建設的項目,屬于錦繡私園家庭農場的深加工工廠,主要從事農副產品分揀、包裝、倉儲等環節。結合黃桃種植環節,每年可帶動本地就業100多人,幫助每人年增收4萬元左右。
負責人過凌志介紹說:“依托黃桃深加工廠,我們除種植黃桃外,現在也開始做農副產品供應鏈,將新鮮的農副產品運輸到大潤發、蘇果等大型超市,同時結合線上電子商務平臺,每年可銷售20萬單農副產品,逐步破解農副產品種植容易銷售難的問題。”
茶香沁鼻:講好茶故事 打造茶品牌
“官塘村從1965年就開始種植茶葉,期間經歷集體所有、個人承包等階段,去年又回到村集體手中。經過一年的管理,今年100畝茶園產干茶200公斤,給村集體帶來了16萬元效益。”陶廠鎮官塘村黨總支書記過孝健介紹道。
官塘茶園位于中莊自然村內,車沿著村內道路一路開至趕牛山下腳下,放眼望去,一株株茶樹在青山映照下,綠意悠然。據了解,官塘茶屬于龍井系列,距今已有56年歷史,歷經歲月洗禮,原先250畝茶園現只存留100畝,但官塘老茶口味醇正、回味悠長的特性,仍縈繞在很多人心中。
另外官塘村結合2021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項目庫,申報了新建茶葉加工廠項目,計劃投入120萬元專項資金,建造茶葉加工廠,購買茶葉深加工設備,做大茶產業,同時配套茶史體驗館和周邊基礎設施,擴大官塘茶文化影響力,推動茶生態與茶經濟有機融合。
一環聯動:紅色資源美 綠色經濟旺
歲已立秋,車行駛在茅林路上,道路兩旁的綠樹鮮花交錯相映,新鮮的空氣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張什一黨支部、含和獨立團舊址兩處紅色舊址,緊鄰茅林路分布著。“‘七一’前,張什一黨支部舊址共接待四五百批次游客,達6000多人次,豐富的紅色資源,源源不斷地吸引人們走進福山。”林頭福山行政村黨總支書記郭志武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周邊基礎設施建設,配套福山革命影劇院、革命招待所,讓人們在參觀學習后,有休閑娛樂的去處,有進一步了解福山的機會,進而吸引更多企業和經營主體入駐福山。
與此同時,村集體依托現有的生產基地,積極引導經營主體盡可能利用基地附近的存量用地或資產,開展農產品采摘、倉儲、加工、包裝、展銷以及垂釣、餐飲、住宿等二三產業的開發與建設,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林頭鎮還重點圍繞田園綜合體規劃,進行環山游步道建設,將南部已有的幾家企業基地串聯成環,構建山林經濟產業及重要景觀節點的道路環線,形成重要的交通環線和旅游環線,實現農旅融合發展,通過紅色資源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吸引更多經營主體入駐,促進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今年以來,含山縣預計投入約4800萬元,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發展到村產業項目38個。圍繞茶果產業發展,下一步該縣將持續做好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依托自然資源、紅色資源,結合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方式,組建支持數家產業龍頭企業,通過發展訂單式合作打通產品銷售渠道,延伸倉儲、保鮮、物流、深加工環節,打造規模化、品牌化茶果產業,在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助力鄉村振興。(王超群)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