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數字農業試驗:可溯源體系破解農產品上行困境,新農人驅動農產品數字品牌化
“一邊是城里的農產品價格上漲、脫銷,另一邊卻是農戶地里的產品滯銷;一邊是行業里很多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另一邊卻是生鮮電商業績高速增長。”廣州一家農業科技企業負責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農業呈現多種兩極化現象,農業數字化已迎來關鍵期。
今年8月初正式公布的《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中,“農業數字化”成為產業數字化三大專章之一,提出要推動發展智慧農業,促進鄉村振興。同時,要求推動信息通信技術在農田建設、農機作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的應用,支持建設智慧農業云平臺和農業大數據平臺,探索智慧農業技術集成應用解決方案,提升農業生產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近日從粵港澳大灣區部分農業科技企業了解到,當前,從種植、流通到管理、銷售全環節,面對農企需求,農業大數據服務商正在對廣東優質產區進行數字化改造,促進產銷流通、農民增收,通過打造安全溯源系統等方式,破解廣東農產品上行困境,在科技興農的同時,帶動質量興農、品牌興農,以數字化支撐廣東農業的全鏈條變革。
數字化破解農產品上行困境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目前,廣東不少地區的特色經濟農作物生產正加快數字化改造,如郁南無核黃皮、廉江荔枝、英德紅茶、客家炒綠、梅縣金柚等。
以郁南為例,每年7月末8月初,正是黃皮成熟的季節。在中國無核黃皮之鄉郁南縣的建城鎮,無核黃皮已經成為當地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業增效、增收的特色支柱產業,該地也誕生了廣東省第一個地方三農大數據服務平臺。
根據郁南縣政府提供的數據,自入選廣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以來,該縣無核黃皮樹栽種面積達16.3萬畝,今年投產面積12.2萬畝,預計總產量6.38萬噸,相關產業涵蓋了種植、加工、銷售、包裝材料、交通運輸、農村經紀、旅游等行業領域,產業產值約30億元,品牌價值達44.6億元,已帶動農戶1.35萬戶,戶均增收1.25萬元。
這一系列成果背后,有農業數字化的助力。從五年前開始,該縣就從引入農業科技,對上萬畝無核黃皮基地進行數字化改造,如在黃皮基地安裝智能監測系統,對土壤濕度、光照、溫度等農作物生長環境、氣象數據實時監測。此外,還將記錄同步至大數據平臺儲存,為農戶反饋災害預警、病蟲害防治與精準施肥灌溉等信息,實現數字化種植管理,此后年平均化肥用量和生產成本有所減少,并實現產量提升,最后通過數字化渠道進行銷售,實現自產自銷。
今年,圍繞打造大灣區“果盤子”,該縣以“全民直播帶貨+鎮村電商服務平臺+線上消費”模式,為特色農產品開拓市場空間,年內計劃向海外出口無核黃皮3200噸,銷售額預計達8320萬元。在7月20日,22噸無核黃皮經保鮮處理后,以空運方式送至北美市場。
在傳統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由于產銷之間信息不對稱,大量利潤由農戶讓渡給中間商。該縣的農業數字化改造者、廣州大氣候集團負責人易丙洪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過去,農產品從生產端、產地一批、銷地一批到各級分銷商,最終到達消費者手里最少要經過4個環節,造成農企分潤環節多、利潤率低、損耗高、受市場波動影響大等問題,溢價空間巨大。”
農業無人機獨角獸、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龔槚欽同樣注意到了該問題:“當前全球有40億的人從事農業生產,有76億農產品消費者。但是兩者之間只有1萬多家農產品中間貿易企業。兩頭幾十億與中間的1萬多家對比起來,就可以發現這其實一個漏斗。兩頭很大,中間很小很細。大量的利潤、信息都掌握在中間商手里。”
“經過數字化改造,政府建立起數字化產業分工鏈條,農戶可以自產自銷,去除中間商,并保證產地可靠性和安全性。市場銷售數據直接指導農產品分揀包裝入庫,除了減少分揀環節降低損耗風險外,供應鏈數據監控、口感預測等手段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市場端消費體驗。”易丙洪表示。
可視化溯源支撐消費者信任
數字化帶來的可溯源體系則提升了消費端的感知需求。
目前,國內農產品很多都是無品牌、無質量、無標準的“三無產品”。農業數字化或可成為農產品信息透明、質量安全的保障之法。
從郁南的案例來看,在數字化改造下,以“可視化溯源”作為市場切入點和鏈接點,郁南無核黃皮從傳統批發市場幾塊一斤的藥材原材料,轉變成優質產區幾十塊一斤的特產水果,賣到終端消費者手中。上市之際,農產品外包裝貼上可溯源“二維碼”,消費者據此了解農產品的生長全過程,實現“一物一碼一塊地”的跟蹤。
近年來,農產品的溯源項目不在少數,以解決人工填報數據、數據更新不及時或造假問題。與此同時,擁有可溯源體系的產品,在抵達消費端時,用戶為產品感知需求買單,產品實現了品牌溢價,也對原產地品牌形成一定保護。
早在2017年2月,中央發布一號文件,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同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在重點任務中提出構建農業供應鏈體系,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和科學化水平,建立基于供應鏈的重要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
以茶業為例,在這個規模上千億的市場上,對外營銷模式普遍都是“地區+品種”,如西湖龍井、云南普洱、信陽毛尖等,但是這些品牌不屬于任何一家企業,生產源頭管控缺位。
廣州國際茶葉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國內茶葉生產管理粗放,監管和檢測不到位,質量問題仍時有發生,“我們正在廣東和其他茶葉主產區鋪設茶葉溯源體系,讓茶葉從原產地、加工、包裝、定價、到單品電商供應有所認證。”
目前,市場上已有針對不同產品溯源項目,如國內中興云鏈推出了針對大米、紅酒的防偽溯源應用,眾安科技推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步步雞項目,京東和各大品牌商搭建防偽追溯開放平臺,以產品的流通環節作為鏈條上的認證點。在國外,儲運公司起家的農業巨頭嘉吉公司也利用相關技術為火雞養殖溯源,不一而足。
不過,當前農產品從生產端走到消費端,一個真正的閉環性溯源是否能夠形成?“每個人都說有溯源,市面上掃碼出來就兩三條數據,很多節點有缺失。”易丙洪指出,從全產業鏈的角度,真正要把溯源這套系統從一產、二產、三產都拉通,全行業還需繼續努力,做到從種植、采收、加工到流通的全程信息數據智能化采集,真正實現透明化的全程可視溯源。
新農人與數字驅動下的廣東農業
至少在十年以前,就有通信企業提出物聯網等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場景,數字要素正在逐步滲入農田,但從理論到實踐背后,農業科技創業者、“新農人”其實面臨著不少挑戰。
目前,在農業領域,國內已涌現一批農業無人機、農業物聯網監控、農業大數據處理、農機導航、農作物管理軟件、農資供應鏈服務、產品追溯等覆蓋管理軟件、智能硬件和解決方案的農業科技企業,早早“出圈”者有如極飛科技、大疆創新,廣東還有大氣候集團、新農人農業科技、健坤網絡、中海達衛星導航、布瑞克農信科技等農業創業公司,此外網易等互聯網企業也推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
易丙洪曾是知名植保無人機公司的聯合創始人,2015年底選擇在農業領域二次創業,據其回憶,在與廣東一些縣政府合作的過程中,“去地里安裝設備的時候,有同事被不讓安裝聯物網設備的農民放狗咬傷過,最早很多投資人問我,你覺得農村人會用APP嗎?農民并不會主動采集數據,要讓農民明白有什么好處,他才會主動。”
對于農戶而言,數字化是否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是農業科技創業者正考慮的問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依舊存在于很多偏遠地區,當地農民依賴傳統農業生產積累的經驗指導農作,隨著科技投入加大,早期成本抬升,農業科技創業者需幫農企和農戶打造品牌,提升短期收益,以此對沖科技投入對企業經營產生的壓力和風險。
易丙洪認為,數字化改造過程中,在軟件與硬件均不可缺的前提下,如果數字化產品既要拉電、拉網、高成本維護,還受到氣候、地域、應用場景限制,數據卻不能共享,農業成本逐年攀升,盈利逐年下降,農戶、農場主將成為“受害者”,最終將與農業數字化的初衷背道而馳。基于此,農業數字化需要有真實、累積的數據為產業鏈賦能,切實幫助農民順利賣出農產品。
截至目前,該農業科技公司已在全國落地超4100個農場落地標準化種植、數字化監管、全程可視化溯源等項目,其中廣東基地1100多個,面積330萬畝,產品種類320多個,累計生產數據逾24億條。
“未來農業大數據需要全產業鏈共享數據,現在國內農業數據開放程度較低,行業仍屬于跑馬圈地的階段,農業數據的產生和沉淀能力將成為未來農業企業競爭的關鍵。”易丙洪表示。
對于生產端農事規劃而言,農業數據具備周期性、地域性、多變性、交叉性、分散性等特征,數據在轉化為可用于決策的信息前,需要海量連接的實現。現在,通過掌握氣象、土壤等具體情況,農場主、農專家、政府及相關監管人員可以在交互界面上觀測農場的實時狀況,整合數據以做出決策。
廣東省農業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肖德琴認為,高校的研究團隊往往掌握的數據量不夠,而農業科技企業則不同,“如果說布了很多點,采集的數據足夠多,信息足夠多,用大數據深度挖掘的一些模型,可以發現更漂亮的結果,產生更有意義的預測方案。”無論是應用于提升商業價值、精準扶貧還是農業科研,規模化和地域化的農業數據采集與積累都具有長遠意義。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