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區著力打造稻田文化 走質量興農和品牌強農之路
橫山區打造稻田文化
“我們村有著多年水稻種植的歷史,曾在糧食缺乏的年代解決了當地的口糧大問題。目前種植水稻4000畝,去年每畝收益1200元,總收益480萬元,帶動貧困戶27戶115人,每戶分紅1500元。”榆林市橫山區響水鎮駝燕溝村黨支部書記喬俊宏說。
近年來,橫山區涌現出水稻種植大戶、農業股份合作社和種植公司,通過技術革新,品種改良,農田整合實施水稻種植的規模化、機械化、管理規范化,橫山區水稻出現了新的局面。目前,橫山區水稻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無定河、蘆河、榆溪河及其支流沿岸,涉及8個鄉鎮、2個農場、85個行政村,惠及9.4萬人。
日前,在駝燕溝村的稻田里,橫山區響水鎮黨委書記邢海燕告訴記者,2012年,喬俊宏從一二百畝稻田種植試行開始,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最終成立了宏駝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經土地流轉采用現代化智能溫控育秧,全程機械化插秧,給橫山水稻種植帶來了無限生機,使橫山水稻種植步入快車道,面積不斷飆升。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帶動了其他水稻種植農場和合作社的效仿和跟隨,全區水稻種植面積不斷上升,目前,水稻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左右。
橫山區農業農村局產業辦主任胡云宇說,近年來,該區不斷探索稻田種植發展對策,走好質量興農和品牌強農之路,在追求產量的同時著重向品質和品牌發展,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模式,開展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選擇優質低耗、高產多抗、適應機械作業的水稻品種,以提升品質。同時,加強稻田種養技術結合,瞄準稻田綠色種養,發展水稻為中心,以特種水產品為主導,以產業化經營、規模化開發、標準化生產為特征的綠色種養典型模式。不斷探索適合橫山區的種養模式來增效增益。形成稻—魚共作、稻—蟹共作、稻—蝦共作、稻—鱉共作、稻—鰍共作、稻—蛙共作、稻—鴨共作等綠色種養技術模式,實現“以漁促稻、提質增效,生態環保、保漁增收”的發展目標。
下一步,橫山區將打好文化和旅游觀光兩張牌,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深入挖掘水稻獨特的文化內涵,加大水稻文化宣傳力度和保護力度,建立一個全方位、立體性的稻作文化。在傳承農耕文化中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水稻旅游休閑觀光模式的推進,著力打造出精美稻田圖文景觀,創辦有影響力稻作文化旅游節,推廣特色稻田農產品等方式,多角度打造橫山區稻田文化。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