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子“鏈”出三個億
“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眼下正是秋茶采摘時節,在江北緯度最高、面積最大的大田茶葉種植鎮——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鎮,茶葉已經進入大面積采摘期,茶農們迎來了豐收時刻。
西海岸新區海青鎮是“南茶北引”落地發展的地標鎮,茶葉種植面積占青島全市約1/3,擁有“北茶之源”的美譽。近年來,該鎮立足茶的優勢,做好茶的文章,發展茶葉產業,打造茶韻小鎮,蹚出了一條全產業鏈發展茶產業、進而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目前,全鎮茶園面積3.5萬畝,茶企200余家,年干茶產量260萬斤,產值3億多元。
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當下,海青鎮如何跨越鏈條短、“小弱散”的“小農經濟”階段,實現北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記者近日在海青鎮探訪悄然發生的改變。
富農:茶農變身茶老板 年入300萬元
“海青當地的秋茶香氣高、滋味濃郁,富含茶多酚。”在位于海青鎮的一處茶園里,山東龍泰茗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俊龍一邊指揮工人采摘秋茶,一邊向記者介紹海青當地所產秋茶的獨特韻味。
今年50歲的李俊龍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對于茶葉種植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潛心研究種植技術,是不少村民眼中的“茶癡”。但是對于究竟如何靠著茶業致富增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李俊龍并不清楚。
“咱祖祖輩輩就是以種地為生,原先只想著怎么把自家的幾畝地料理好,沒想過辦企業擴大規模。”直到2015年,海青鎮作為新區特色小鎮試點鎮,以“竹風茶韻、靜雅海青”為戰略定位,全面鋪開特色小鎮建設。在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和產業引導下,李俊龍發現,自己的茶葉種植技術可以通過產業化實現更大的價值。于是他成立了公司,同時開始擴大種植規模,并通過水肥一體化等技術不斷優化茶葉種植管理,提高土地產值和經濟效益。
6年時間,他的茶葉種植面積已經翻了10倍,從最初的不到10畝擴大到100余畝,年銷售額突破300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周邊1000余戶茶農成了企業的“合伙人”,“我們為周邊茶農免費提供種子、技術,優先收購低收入茶農的鮮葉。根據茶葉品質,茶農每畝地的年收入最高可達1萬元。”
從種植戶到茶企老板,李俊龍的經歷正是海青鎮通過打造特色小鎮,促進產業富民的一個縮影。
2020年5月,新區管委出臺了相關政策,工委農辦會同財政局、農業農村局、工信局等9部門制定了激勵辦法,對年內實際投資1億元及以上、農業產業投資額不低于總投資額30%的田園綜合體,年度內給予建設主體1000萬元的資金補貼,符合條件的可連補3年。
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不斷集聚的項目正在為當地產業融合發展、居民致富增收持續提供“續航力”。自海青特色小鎮開工建設至今,已完成建設項目39個,其中,投資5000余萬元建成的海青茶博園被評為AAA級景區。去年12月,9個產業項目在海青鎮北茶商街集中簽約,總投資3.2億元。
突破:茶樹旁種獼猴桃 茶葉身價翻三番
海青茶的好品質背后,離不開茶葉種植技術與制茶工藝的不斷突破與創新。
坐落于海青鎮后河西村的青島碧雪春茶葉專業合作社前身是山東第一家聯合茶廠——山東聯合茶廠(后改稱海青河西茶廠)。合作社廠房的一個角落里,至今仍然陳列著一臺1968年出產的老式揉捻機。致敬傳統的同時,符合現代化標準制茶要求的自動化、清潔化、連續化茶葉生產線已經成為茶葉生產的主力軍。
合作社成員盧孝剛介紹,引進的自動化茶葉生產線可以實現茶葉采摘后全程機械化,1人可以替代30人的人力。更重要的是,炒茶環節中對于溫度、濕度等技術指標全部可由電腦控制,從而最大限度避免傳統人工炒茶的不可控因素,讓同一批茶葉在口感風味方面保持統一。
除了利用機械化改良炒茶工藝,合作社還在種植模式上另辟蹊徑。
“以往來說,在春夏秋三季茶葉中,夏茶的品質稍有遜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高溫強光影響。”盧孝剛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將茶樹與紅心獼猴桃進行間種,目的是利用獼猴桃枝葉來為一旁的茶樹遮陰降溫。“通過這種種植方式,夏茶也有了春茶的鮮爽口感,價格比普通茶葉高兩三倍,一畝地能增收3萬元。”
海青茶產業的突破還體現在茶葉的深加工層面。
“傳統的種茶、炒茶,營收模式比較單一,產品附加值增長空間也比較小,而作為茶葉的深加工產品,抹茶制作的技術含量比較高,產品應用范圍廣,產業鏈條也比較長。”一說起抹茶,鴻雨抹茶創始人高俊峰就打開了話匣子,向公眾介紹抹茶已經成為他自我約定的一個“責任使命”,把源于中國的抹茶技藝重新結合現代工藝創新突破,建立完備的抹茶“產、學、研”體系,打造屬于中國的高品質抹茶產業,是高俊峰創立鴻雨抹茶秉承的信念。
不管是茶樹旁搭種獼猴桃提升茶葉品質,還是茶葉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海青的“茶業人”從來沒有停下過創新和突破的腳步,也正是這些不同環節上的“小突破”,成就了海青茶產業鏈條的“大革新”。
品牌:資本驅動 海青茶“出圈”新式茶飲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但與此同時,跟不少農產品產業化面臨的問題一樣,鏈條短、“小弱散”,以及缺乏商業化品牌等問題制約著海青茶的進一步發展。如何讓茶葉銷售和品牌塑造齊頭并進,海青茶正在用一場與資本的互動,給出答案。
在海小青(青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正譽看來,茶元素是“海小青”品牌的靈魂,通過在茶上做文章,就是希望能推動青島西海岸新區茶產業向新式茶飲、健康食品等深加工方向多元化發展。
據了解,一手締造“海小青”這一新式茶飲品牌的,正是承擔海青特色小鎮建設的國企青島西海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2021年,黃發集團和香港知名餐飲公司合資成立海小青(青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致力于研發健康的全民“新茶飲”。目前,海小青已與國內行業領軍企業深度合作,打造“茶飲+餐食+衍生品”產品體系,并逐步在國內一線城市布局線下品牌加盟店,讓其走出青島走向全國。
有了產業做基礎,海青茶不僅富了當地村民,更吸引了年輕創業者的目光,通過創新與創意不斷發掘傳統茶葉的新價值。
夏銘翊是一名90后,同時也是樂茶(青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她告訴記者,企業研發的一次性可降解杯茶,將袋泡茶與可降解環保紙杯合二為一,其中的茶葉原料全部使用海青茶。上市后因為方便衛生口感好,收獲好評不斷,當年就銷售了將近500萬杯。今年銷售量更是節節攀升,“我們主要面向商務需求,做企業定制,今年到目前為止的銷售量已經遠超去年,其中一個客戶就訂購了200萬杯。”談及創業項目的選擇,夏銘翊坦言,海青鎮當地的茶葉產量和品質是她的“底氣”所在。
事實上,圍繞“品牌+科技”,做強茶葉產業的“海青思路”也已經明確。據悉,當地將大力實施“補鏈、延鏈、拓鏈”工程,推動海青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在加快標準高、規模大、品種優的精品茶園、打造青島市級茶葉產業園、建設全省最大茶種質資源圃的同時,支持茶企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啟動運營年產50萬斤的北茶工坊生產線,構建工業化生產矩陣。
“我們通過打造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和社會參與的茶產業發展模式,支持茶企參加中國國際茶博會、舉辦中國青島(北方)茶博會等活動,打造‘海青茶’區域公用品牌,形成了基礎牢、品牌響、特色強、質量好的茶產業發展態勢,新區獲評全國區域特色美麗茶鄉,海青茶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名錄。”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局長王衛青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