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腦殼”到“香餑餑” ——安康市魔芋產業發展調查
工人們在加工魔芋食品。
程磊(左一)與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們交流珠芽魔芋的種植技術。
在陜南地區,多山地、林地的地形地貌和較為濕潤的氣候適合種植魔芋。魔芋為天南星科魔芋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學上屬于薯芋類作物,在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先秦古籍《爾雅》。魔芋在我國各地有許多別名,在安康的一些縣區,魔芋被當地群眾稱為“鬼腦殼”。這一原本種在鄉親們房前屋后的“小玩意兒”,現在卻是大家口中的“香餑餑”,成為安康市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
安康是全國四大魔芋優生區之一。20世紀80年代,安康市就開始進行魔芋的規模化人工種植和生產加工,產業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2013年,安康市政府決定進一步發展魔芋產業,首次將魔芋產業確定為全市五大重點特色農業產業之一,按照“做大基地、做強龍頭、做優品牌”的產業化發展思路,走出了一條現代特色農業生態循環發展之路,讓山林地中長出的魔芋成了鄉親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小魔芋的大學問
在安康,多生長在房前屋后、林地山溝中的魔芋看起來雖不起眼,但它可不簡單。《本草圖經》和《本草綱目》等古書中記載,魔芋性寒、味平,入藥可消腫去毒。魔芋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熱量低、微量元素豐富,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等,特別是葡甘聚糖含量豐富,具有減肥、降血壓等功效。
8月19日,在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珠芽魔芋設施化栽培試驗區內,一株株珠芽魔芋生長正旺。與傳統的花魔芋不同,珠芽魔芋的葉柄頂頭會生長出1枚珠芽,這個品種的魔芋具有更高的抗病性。
為了營造適宜珠芽魔芋生長的環境,珠芽魔芋設施化栽培試驗區的上方掛著一層遮陽網。試驗區內,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百忍正在仔細查看珠芽魔芋的生長情況,并不時記錄下一些數據。
“魔芋生長在溫暖濕潤的森林環境中,熱帶雨林氣候是魔芋最適宜的生長環境,但魔芋不耐強光,葉片怕高溫烈日暴曬,多生長在森林林冠覆蓋下的適度遮陰的環境中。”張百忍告訴記者,引進珠芽魔芋就是為了解決在安康低海拔地區種魔芋的問題。
魔芋生長對于溫度的要求較高,在15攝氏度左右魔芋開始發芽,低于0攝氏度時魔芋會被凍爛,適宜魔芋生長的最高溫度不能超過35攝氏度,否則魔芋就會產生軟腐病等病害。在張百忍看來,要防治病害,就必須有優質的抗病性強的品種與先進的繁育技術,同時要創造適宜的栽培條件,控制好溫度、濕度、光照這幾個因素。
“魔芋發病受致病菌、侵染通道、植株的抗病能力3個因素的影響。現在要解決現實的生產問題,在高海拔林地種植花魔芋,在海拔較低的地方嘗試種植珠芽魔芋等新品種,讓不同海拔的土地得到更好利用。”張百忍說,魔芋種植最大的難點是病害防治,其次是魔芋種芋的質量。由于魔芋是一種草本植物,中空的葉柄內有很多液體,這種結構使得致病菌在植株內部的傳播速度很快,因此要采取多種措施綜合防治,降低魔芋的發病率。
魔芋不與糧食作物爭地,坡地、林地無法種植糧食作物,卻很適合魔芋生長,因此發展魔芋產業就成為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一條路徑。有的村民在玉米地中套種了魔芋,讓土地有更高的投入產出比。“魔芋產業十分適合安康地區多山地、少平地的現實情況,每年我們會定期組織技術員去村中為村民進行技術指導,同時做好魔芋新品種的選育工作,為魔芋產業的良性發展做好技術保障。”張百忍說。
小魔芋有大“魔力”
“在我們村中發展魔芋產業很有前景,因此大學畢業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我還是決定回鄉種魔芋。”8月18日,石泉縣云霧山鎮雙河村的種植大戶陳益柱感慨地說。在他身邊,長在林下的一株株魔芋生長正旺。
因為今年清明節前后種到地里的魔芋種芋重量不同,所以這些魔芋植株大小也不同。“魔芋很難徹底挖干凈,總有一些小的魔芋種芋在地里生長著,因此每年我除了采挖商品魔芋外,還能獲得來年需要的魔芋種芋。”陳益柱說,看著魔芋的長勢一天比一天好,他心里樂滋滋的。
雙河村除了有少量平地外,其他地方多是坡地。2019年陳益柱流轉了村中的一些土地開始種植魔芋,現在每年陳益柱光是給村民們發工資合計就有十幾萬元,雙河村的村民有了就近增收的渠道。
站在河邊的一塊魔芋大田里,陳益柱告訴記者,種植魔芋最重要的就是防治軟腐病,每年的7月與8月要做好魔芋的田間管理,除草與施肥工作要做到位。“現在我種魔芋基本上算是入門了,對于相關的技術與病害防治都比較了解,村中許多人看我種魔芋能掙到錢,也在房前屋后或林地里種起了魔芋。”陳益柱說。
除了對個人的帶動作用,魔芋產業還促進了多個鄉村的興旺,嵐皋縣藺河鎮蔣家關村就是其中之一。8月20日,蔣家關村村民劉英奎一早就走在了山間的產業路上,他要去觀察林下魔芋的生長情況。由于這段時間魔芋植株的含水量比較大,稍微一碰植株就會受傷,因此劉英奎顯得愈發小心翼翼。
“我流轉了120畝地來種魔芋,去年我挖的最大的魔芋近20斤。現在種植的多是花魔芋,每年我都會擴大一點魔芋的種植面積,循序漸進,降低魔芋產業的經營風險。”站在魔芋地里,劉英奎指向對面的山溝,那邊是他新承包的一片坡地,他準備在那里繼續種魔芋。
劉英奎前年種下的20畝魔芋已經賣了6萬元左右,他第一年將魔芋種芋種到地里,第二年采收商品魔芋,第三年收魔芋種子。有了地里產出的魔芋種子,他種植魔芋的成本就會下降很多。
產業興則鄉村旺,蔣家關村的魔芋種植面積從原來的幾百畝發展到現在的1.04萬畝,村內現有3個縣級魔芋園區、1個市級魔芋園區,2017年蔣家關村被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除了有種植大戶和以魔芋產業為主的鄉村外,在安康市還有許多魔芋種植園區,恒寶農業園區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程磊流轉了800多畝土地建起了這個魔芋種植園區。“這里坡地多,夏季的溫度不會太高,很適合魔芋生長。”程磊說,園區內主要種的是“安魔128”這個新的魔芋品種,他還試著在園區內種植了一些珠芽魔芋。
談及下一步的規劃,程磊顯得信心滿滿:“未來要積極與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們對接,進一步擴大魔芋的種植面積,同時讓園區起到龍頭帶動作用,讓更多人能看到魔芋產業發展的廣闊前景。”
小魔芋成大產業
8月20日,在嵐皋縣燭山食業有限公司內,工人們正在魔芋食品加工的流水線上緊張工作著,他們將一袋袋加工好的魔芋即食食品打包裝箱。這里的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最多時,在這里務工的有60多人。
公司負責人陳軍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的產品以雪魔芋為主,為了完善從原材料到成品的產業鏈條,公司流轉了村中的土地種上了魔芋,這樣公司既不會為原材料發愁,村民們也可選擇到公司的魔芋種植基地務工增加收入。
“目前產品銷路以陜西、河南、重慶等省市為主,未來還要研發具有瘦身、減肥效果的功能性食品,讓產品的種類更加多樣化。下一步,要重點做大品牌,通過互聯網電商等多渠道銷售。”陳軍說。
從魔芋原材料到食品加工廠,再到末端的銷售市場,安康市不斷完善魔芋產業的產業鏈條,讓更多人能嵌入產業鏈中。這條產業鏈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將魔芋這一農產品的價值充分挖掘出來。
在安康,除了有嵐皋縣燭山食業有限公司這樣的本土魔芋加工企業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看到了魔芋產業在安康的發展潛力,選擇來安康辦廠生產魔芋產品,陜西集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皓就是其中之一。
“安康的地理環境很適合魔芋生長,我們通過商超與流動市場、網上銷售的渠道進行銷售,下一步計劃做一些產品工藝的改進,優化生產工藝,生產出有更高附加值的保健品。”楊皓說。
魔芋應用范圍廣泛,除了用于食品原料及添加劑之外,還在藥品、化工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林下魔芋不與糧食作物爭地,大田魔芋間作套種效率高。魔芋的這些優勢和特點,引起了安康市政府的關注。
“魔芋產業發展到今天,已不是簡單的農業產業,它已成為產業鏈較長、有規模的工業化產業,特別是近年來魔芋產業二產規模產值已接近70億元,綜合產值估算已過百億元大關,成為實實在在的百億級產業、支柱產業、富民產業。”安康市副市長魯琦說。
目前,安康市魔芋種植面積已達55萬畝,魔芋年產量和加工能力位居全省第一,規模企業產值為全市GDP貢獻6個百分點。安康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魔芋產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助力安康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十四五’期間要爭取突破林下魔芋100萬畝種植規模大關,力爭實現魔芋綜合產值200億元。同時,要建成全國魔芋良種繁育、產品加工、電商集散、科技研發4大中心,使安康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魔芋之鄉’‘全國魔芋產業第一市’‘世界富硒魔芋之鄉’。”魯琦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