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南縉云,一個小燒餅撬起“大產業”
揉面、包餡、涂糖油、烤貼、起餅……半個小時左右,一桶爐內的30多個燒餅就烤制好了。
縉云燒餅師傅正在烤制燒餅。受訪者供圖
在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一個燒餅師傅在案板和桶爐前忙活一天,可以賣出近300個燒餅。表皮松脆、內質軟糯、油而不膩……鮮香滿口的燒餅,讓眾多來到縉云的食客念念不忘。
如今,承載著鄉愁的縉云燒餅,已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吃,升級成為縉云人引以為傲的“鄉愁產業”。根植于鄉土的山野美味,正釋放出異乎尋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推動當地群眾不斷創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
餅香千年是鄉愁的味道
在縉云,燒餅是鄉愁的味道,是生活的本色。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面,一個冒著熱氣的老燒桶和一位動作嫻熟的老師傅,一收一捏間,壓成餅坯,撒上芝麻,置入燒桶,不出幾分鐘,餅里梅菜干的香氣便從爐子里傳了出來,飄滿街巷里弄。
縉云燒餅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軒轅黃帝在縉云仙都以山泉和面,貼在丹爐內烤餅,所烤出的餅色澤金黃,香氣撲鼻。之后當地百姓效仿之,用竹木作外桶,以窯土為內壁,制成燒桶,專用于烤餅。
千百年來,賣燒餅也成了縉云百姓賴以謀生的手段。“我們的父輩們幾乎都會烙燒餅,小孩子們也都吃著燒餅長大。很多人到了十七八歲,就支起一個炭火爐子,再帶幾條板凳,開始走街串巷賣燒餅。”燒餅師傅黃多通說。
早些年,像黃多通一樣從事縉云燒餅經營的人大約有2000多人,還有很多父攜子、夫攜妻,挑著烤桶遠赴他鄉,到福建、江蘇、上海等地賣燒餅,人均年收入卻不足萬元。
與人們司空見慣的眾多土特產一樣,縉云燒餅盡管在周邊地區有一些影響,卻一直是小打小鬧,難成氣候。
“縉云的燒餅有千家萬戶的群眾基礎,是百姓增收致富最直接、有效的產業,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山區縣,如何打好‘燒餅牌’,讓縉云燒餅擺脫零散經營的困境,形成規模化,對縣域發展至關重要。”縉云縣相關負責人說。
為此,2013年7月份,縉云縣委、縣政府提出把縉云燒餅產業發展提升到戰略高度。次年初,縉云專門成立了縉云燒餅品牌建設領導小組(以下簡稱“燒餅辦”),負責縉云燒餅產業的整體推進,并且每年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打造縉云燒餅品牌。之后,縉云燒餅不僅有了自己的專屬LOGO,還有了統一的注冊商標、門店標準、制作工藝、原料標準、經營標準、培訓內容。
在“燒餅辦”的指導幫助下,縉云人趙一均開出了縉云首家燒餅示范店,用紅底黃字的“縉云燒餅”作為大招牌。
“以前攤子簡陋,食客吃了就走,現在一切標準化了,就餐的環境也變好了,生意自然就紅火了,剛開的第一年,店里的營收就達到了200萬元。”趙一均說。
“謀生計”成“致富經”
在縉云“燒餅辦”里,掛著3幅地圖:一幅紅點遍布的浙江地圖、一幅多點開花的中國地圖以及一張落子多國的世界地圖。地圖記錄和見證了這個鄉土小吃的“開疆拓土”之路。
2014年至今短短7年的時間,縉云燒餅從年產值不足2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4億元,燒餅師傅平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燒餅品牌示范店已多達581家,草根攤點達7000余家,遍及全國各省(區、市)和歐美、東南亞的16個國家和地區。
“燒餅產業的興旺得益于人,也造福于人。”縉云“燒餅辦”負責人說,縉云縣結合當地實際,打造“燒餅師傅人才培育工程”,開展縉云燒餅相關理論、實操、策劃、營銷等系統化培訓,重點抓好中、高級燒餅師傅梯隊建設,強化人才隊伍支撐,在剛剛結束的縉云燒餅師傅技能大賽中,有79人獲得“高級縉云燒餅師傅”稱號。
于是,趙一均在當地又多了一個教員的身份,手把手教每一期的學員學習縉云燒餅制作。“縉云燒餅看起來普通,但每一道食材,乃至每一道工序都很講究,爐溫、揉面、摘面、食材配比,都需要技巧來磨。”如今,趙一均教過的徒弟已有7000多人,他們中的許多人現在已經成為燒餅業里的翹楚。
除了技能培訓,縉云縣還為燒餅師傅們提供諸多實用的制度安排,包括建立從初級到高級的人才晉升機制,并將晉升和職業資格證書掛鉤,為其就業提供保障;出臺資金補助政策,激發燒餅師傅的創業動力、創造活力。如今,僅初級師傅的月薪就達5000多元,甚至還催生了“燒餅師傅經紀人”這一新職業。
為了讓燒餅更有國際范,縉云“燒餅辦”還專門更新了燒餅門店標準、制作工藝等要求。
新規程的建立,既符合國際化的需求,又留住燒餅制作傳統技藝的精髓,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鄉土小吃的品質和競爭力。
“燒餅師傅”群體的日漸龐大推動燒餅行業快速發展,也吸引了數量更多、水平更高、背景更多元的人才加入燒餅行業。尤其是更多“90后”年輕人的加入,令“燒餅辦”負責人尤為興奮,“新一代人或許會為縉云燒餅帶來更多新玩法、新故事。”
“燒餅興,百業興”
縉云燒餅產業發展也帶動了燒餅桶、爐芯、小麥種植、生豬養殖、縉云菜干及配送等上下游產業發展,出現了“燒餅興,百業興”良好態勢。
為了更好地整合“百業”,縉云成立了燒餅協會,通過打造平臺、暢通信息、規范管理、利益共享的運作實踐,協會會員從100多人發展到900多人。覆蓋縉云燒餅、爐芯、燒餅桶等制作,小麥、蔬菜、生豬等種養殖,縉云菜干加工以及縉云燒餅服裝、產品包裝等全產業鏈從業人員。
目前縉云燒餅各類原材料生產、供應中心陸續建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帶動周邊4萬多名農民共同致富。在縉云縣古樓村,農民通過種植芥菜,可以實現每畝地增收7000元至8000元;隨著縉云燒餅熱銷,用于烤餅的東山村陶爐膛也越來越搶手,有的村民一年能賣出六七千個爐膛。
此外,為了保證縉云燒餅的獨特口感,縉云建立了菜干生產、加工基地,僅源發蔬菜專業合作社一年銷售的縉云菜干就達到20多萬公斤。2020年,縉云縣芥菜種植面積超1萬畝,產值達6000萬元,菜干專業戶畝效益可達1.5萬元。
在新一輪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中,浙江省縉云縣和四川省南江縣對口幫扶,縉云縣將燒餅致富模式作為技能扶貧輸入南江,不僅直接帶動貧困戶就業,還帶動貧困戶實現從就業向創業的跨越,讓“縉南”兩地群眾共享“縉云燒餅”專項能力紅利。
“步步為營推動產業振興,穩穩當當幫助百姓增收。”這是縉云縣給自己的發展定位。一只燒餅的崛起之路,就是山區人民走向共富的最好注腳。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