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融合發展擦亮地標農產品“金字招牌”
地理標志是農產品的“金字招牌”。近年來,新疆高度重視地理標志品牌資源開發,全疆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工作進展快、成效顯著。
但是,要擦亮地理標志農產品這塊“金字招牌”,認證只是第一步。新疆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貯藏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吳斌表示,加快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與產業發展,是擴大優質農產品供給、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
讓相關產業成領頭羊
要讓地理標志農產品相關產業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中成為標桿和領頭羊,在這方面,有許多工作需要去做。
吳斌認為,首先要高度重視培育和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扶持龍頭企業、合作社做大做強,舞活“龍頭”帶散戶,拓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影響力,實現產業興旺。
要努力挖掘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特色內涵。新疆農產品具有獨特的質量、口感、風味優勢,如何挖掘和宣傳好這些特點,并賦予地理標志農產品一定的文化內涵,需要全產業鏈相關各方群策群力,共同努力。
要加快產業融合的步伐,立足“農旅融合”,大力推介地理標志農產品,實現融合發展。按照旅游商品的要求,改進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加工和包裝,開發適銷對路的旅游商品,“比如,當前推出的‘新疆禮物’就很成功。今后還應繼續以融合發展的思路,策劃更多的產品,創造更新的經營模式。”吳斌說。
揚長避短是關鍵
目前,新疆多數農產品地理標志處于待開發階段,需要分階段、分層次、分渠道進行市場拓展。同時,受地理位置影響,新疆農產品距離國內主要消費市場較遠,地理標志農產品營銷成本也比較高。
揚長避短的關鍵,要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目前新疆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牌化營銷處于政府主導階段,市場經營主體和關聯各方的營銷和宣傳還有欠缺,活力和創造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需要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建設主體,包括生產者、政府部門與經營企業積極參與,各方共同健全完善投入與收益分配等制度,不斷激發市場經營主體的積極性。
期待市場新突破
今年3月1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生效,新疆庫爾勒香梨、吐魯番葡萄干、精河枸杞被納入我國和歐盟第一批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范圍,成為新疆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成就。
“地理標志農產品對促進產業升級和發展作用巨大。以庫爾勒香梨為例,在被列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第一批產品名錄后,國內從事出口貿易的經銷商紛紛追加訂單,這是最直接的市場反饋。”吳斌說,地理標志是對特色農產品品質的認可和保護,也是提升品牌影響力、實現品牌國際化的重要契機。
近年來,新疆加大地理標志農產品基地建設力度,在資源保護、產業升級、品質提升、品牌樹立等方面狠下功夫,使經營企業提質增效,廣大農牧民得到更多實惠。當前,各級政府對進一步加快和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高度重視,各類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價值鏈不斷延伸,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融合發展,行業標準、信息服務、技術支撐、創新研發等立體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為地理標志農產品標準化、規范化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