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豐產又豐收的流通密碼——專家建言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
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就要來了!
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里,“豐收”成為億萬農民朋友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成為許多刷屏短視頻與直播節目的主題。然而,從古至今,豐產卻不豐收的悖論時常困擾著一些農民,也是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農業發展中的一個痛點。
近些年,我國借助互聯網東風、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有力推動了農產品產銷對接與出村進城,為農民豐產豐收奠定了重要基礎。但同時,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還有一些亟待補足的短板,農產品賣難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豐產卻不豐收的風險也沒有得到根本化解。那么,究竟如何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讓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錢、讓農民豐產又豐收?
在日前舉辦的“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專場研討會上,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涂圣偉、商務部電子商務專家洪濤、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會長沈楊及美團等電商企業代表,并邀請了一些來自生產一線的新農商代表,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順應生產需求兩端變化
推動農業產業鏈數字化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發展變化,既是鄉村產業發展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順應農業生產端與需求端雙向變化的結果。專家普遍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信息化,農產品流通體系既要積極順應生產端與需求端的變化趨勢,也要推動與生產端、需求端的共同發展,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在生產端,葉興慶指出,鄉村產業分為農業和非農產業兩大板塊。從農業來看,當前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農業“小部門化”的趨勢更加鮮明,導致“小部門化”的因素也更加多元。在溫飽滿足、全面小康實現以后,人們大部分基本食物需求已經得到滿足,從需求側不利于農業的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除了要守住糧食和其他一些重要農產品的穩產保供底線外,也要挖掘特色資源。今后,農業增長的部分很可能主要來自特色優勢或優質農產品的生產。
魏后凱認為,農業生產的工業化與智能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特點,農村產業發展一定要以工業化的理念、工業化的現代裝備、工業化的營銷技術來推進,還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來推進生產方式的轉變。
在需求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城鄉居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內容和消費結構都在不斷變化與升級,這在食品和農產品需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一方面,2020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2%,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7%,分別比1978年的57.5%和67.7%降低了28.3和3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城鄉居民對于綠色、有機和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在增加,對于生鮮品質和農產品供給效率的要求在提高,食品和農產品消費也呈現個性化、精細化特征。
林萬龍說,從理論上講,規模經濟大概有內部規模與外部規模兩種實現形式。基于我國人地關系緊張的基本國情,未來農業的發展不能只注重內部規模,還要思考外部規模,就是把相對小規模的生產經營主體有機連接起來,實現規模效應。從這個角度看,農產品電商平臺比如叮咚買菜、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都提供了一個外部規模經濟的連接方式,也就是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把同類農產品生產者有機地連接在一起。現在,有些“電商+農戶”“電商+合作社+農戶”模式,實際上實現了外部規模。
以貴州為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造成了一些農戶耕種規模較小、農業產量不高、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這些農戶由于缺乏科學指導,又陷入了“產量低、售價低影響種植積極性,種植積極性不高又造成了產量低、售價低”的怪圈。
為跳出這一怪圈,貴州省修文縣水果商陶勇通過“政府+合作社+農戶”機制,不但引入科學的種植技術,提升了獼猴桃的產量和品質,還將大小不同、品相各異的獼猴桃進行分揀、包裝,提高了市場售價,帶動了農戶增收。
去年,陶勇接觸到了美團優選這一電商模式。線上與線下一碰觸,讓陶勇感受到一股新力量:“每個訂單雖小,但需求量和價錢相對穩定,流通效率又高。從物流到配送,電商企業的體系很專業、很完善。我們只要把東西種好,他們會幫助我們對接市場、制訂銷售計劃。現在省心太多,最近不少農戶跟我說打算擴大種植面積呢!”
農產品倉儲冷鏈需各方參與
“電商+冷鏈”成新動能
是什么讓身在北方的人們第一時間吃上嶺南的新鮮荔枝,卻不用像唐代楊貴妃那樣,守候著一騎紅塵?答案之一就是冷鏈物流。不論是傳統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還是以生鮮電商為主要代表的新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冷鏈物流都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近幾年,在生鮮電商蓬勃發展的帶動下,冷鏈物流再次“熱”了起來,不但因為它能讓城鄉居民吃上更加新鮮、美味的農產品,也因為其能通過品質和風味的留存,提高農產品價值,增加農民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收入。
沈楊表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零售配送新模式得到蓬勃發展,對于當前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前置倉等模式也為我國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物流管理、冷鏈布局必將在農產品質量控制、品牌建設等方面發揮更重要作用。
據了解,隨著生鮮電商的迅速發展,如拼多多、京東、美團等各家電商平臺也在發揮數字化下沉優勢布局冷鏈物流。美團黨委副書記、副總裁任奎介紹,美團優選在積極推動下沉市場冷鏈物流建設,在全國各省份建立中心倉,通過干線運輸線路和同城運力網絡連通農產品主產區,同時在消費需求集中的區域建立訂單配送網格站,分區運營落實訂單的配送工作,穩定商品供應、保障商品質量、提升消費體驗;對倉儲、物流運輸等基礎設施的投入還在持續,接下來重點仍在擴大倉儲物流網絡規模,加強對下沉縣域、鄉鎮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然而,我國冷鏈物流建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一個就是冷鏈布局的不合理。洪濤認為,現在許多地方政府部門、企業投資建設冷鏈物流,在“熱”的背后,存在缺整合、缺體系、缺平衡等問題。比如,一些地方出現了冷庫等冷鏈設施的閑置和浪費,另一些地方的冷鏈設施和服務卻不夠用。因此,政府部門和企業要認識到不是所有生鮮農產品都需要冷鏈,要基于對冷鏈的現在需求和未來需求的正確研判,對冷鏈物流建設進行科學布局。
另一個問題是,不少地方的產地冷鏈物流設施尤其是田間預冷條件比較薄弱,不但影響了農產品的商品化處理水平,也容易在流通過程中造成農產品損耗。因此,產地冷鏈設施建設這一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問題亟待進一步破解。
沈楊建議,應鼓勵大型物流商貿企業在農產品優勢產區特別是田間地頭,建立農產品收集點,研發小批量移動分揀車輛,建設貼近產地的生鮮預冷中心,并針對眾多農產品品類特點進行專屬包裝,在特色農產品豐收季節通過政府搭橋等方式推動銷售。任奎也介紹了企業在冷鏈物流建設中探索的經驗。他表示,一種有效的方式是在縣域與合作商建設具有冷鏈功能的小倉庫,并以此帶動產地預加工小倉庫建設;在各省份建設冷鏈功能中心倉,通過干線運輸和同城運力來連接主產區,并在銷地端建立定點配送網格站。
新業態助力縣域商業體系建設
帶動共同富裕
“線上+線下”“自提+配送”等成為近幾年電子商務行業的熱詞。就農產品流通領域而言,從生產端看,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入駐電商平臺,選擇“線上+線下”的方式,推介銷售農產品;從需求端看,社區電商的發展進一步縮短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時間,提高了農產品流通效率特別是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與消費者細分市場的連接效率。
葉興慶表示,農業到現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以后,增量部分在鮮活特色農產品上,社區電商的出現跟消費需求的變化實際上耦合度很高。怎么樣把兩者有機、有效地結合起來,既符合鄉村產業振興大趨勢,也符合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對農產品流通這個傳統產業的滲透和改造,應是今后一個時期各方面共同努力的方向。
然而,電商發展的不平衡性也引起了社會關注。許多專家指出,優質電商服務集中于大中城市,縣域電商服務水平依然相對較低。未來,基于電子商務的企業供應鏈、物流配送鏈和商品服務鏈都要進一步向縣域特別是農村下沉,這不僅有助于農產品上行,也有利于工業品下行。
從農產品出村進城方面看,縣域農產品電商和社區電商的服務水平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0》指出,在大多數的農村地區,沒有形成完整的電商服務體系,農村電商服務業仍然滯后。
如何提升縣域電商服務水平?洪濤認為,應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發力,“從橫向看,要借用好現有的大的電商平臺資源,引進包括新農人在內的現代化人才,培育本土化供應鏈企業;從縱向看,完善市縣鄉村電商服務體系,將電子商務轉型升級為服務數字鄉村和現代農業,比如,可以將縣域電子商務服務中心轉變為數字鄉村建設供應鏈的‘數字控制塔’,為生產、流通、消費等進行數字賦能。”
“信息不對稱是造成農產品賣難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電商大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探索消費端向生產端的信息反饋路徑,實現以市定產、定價、定品種。”沈楊表示,地方農業農村、林草等生產管理部門也要加強與商務等流通管理部門的信息溝通,從政策上破解信息不對稱矛盾。
葉興慶指出,新業態新模式不斷下沉,為邊遠地區、脫貧地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邊遠地區、脫貧地區交通和信息溝通條件在改善,但是跟其他地區相比,在區位和對市場信息的了解上還是處于不利地位。社區電商進入以后,可以助力品牌打造、流通鏈條的重構。要共同富裕,邊遠地區借助這樣的“互聯網+”新模式也是一個方向。
此外,不少專家關注到了農村電商發展中的一些亂象和潛在風險。涂圣偉指出,個別地方政府部門和平臺企業競相在農村布局設點卻各自為政,存在一哄而上的現象,因此,要整合好已有電商平臺資源,健全運營體系,實現“1+1>2”。還要注意物流配送下沉中的隱性壁壘,比如配送車問題。縣級電商服務中心配送到村的距離一般較遠,配送員用三輪車送貨比較困難。考慮耗油低、防雨防盜等,不少配送員選用經濟適用的面包車送貨。由于不是標準配送車,配送員使用面包車送貨以客貨混裝、非法改裝等名義被處罰的現象比較普遍。
銜接小農戶與大市場
要培育更多懂農業懂電商的新農商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如果沒有人才的支撐,鄉村振興只能是一句空話。
“為什么小農戶難以直接跟大市場對接?就是因為小農戶要去搜索市場信息、尋找營銷渠道、定位細分市場,可能還要有一套物流系統,這樣跟市場打交道的成本特別高,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的方式把這些農戶連在一起。”林萬龍說。
由于小農戶面對大市場的一些天然劣勢,在個別地方,“農產品生產出來卻運不出去,運出去卻賣不上好價錢”的現象時有發生。
傳統冷鏈曾經差一點兒讓河北邯鄲“90后”返鄉大學生魏少楨的農村創業熱情降到冰點——好不容易種出來的水果玉米誰嘗誰說好,可就是因為冷鏈運輸費用高、玉米保鮮難,險些成為走不出“深閨”的產品。他回憶說:“以前搞電商,也嘗試過‘一件代發’模式,但快遞費比玉米還貴。運輸周期要3到4天,到消費者手里葉子都變白了,吃起來哪還有新鮮感?”
轉變,源自與社區電商的接觸。如今,他每天清早都要與農民一起摘玉米,然后直接送入美團優選大倉,再由冷鏈保鮮運輸至城鄉社區。“這樣減少了許多中間環節,最大程度保證了水果玉米的鮮度和口感,我們的產品都賣到廣東那邊去了。”魏少楨高興地說,“有了這個平臺,我不定期研究消費數據,消費者喜好等市場信息得到及時、準確的反饋,我也能進行產品和包裝的改良。現在,通過美團優選,我最多時一天能賣出1.5萬穗玉米呢!”
既懂農業,又懂電商,作為新發展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現代農業探路者,一大批類似魏少楨這樣的“90后”新農商正在成長起來。據了解,社區電商業態已出現數十萬新農商,以美團優選為例,平臺已出現十幾萬新農商。他們正成為銜接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重要一環。
林萬龍表示,一切產業組織模式內在的推動力就是要降低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連接的交易成本。比如現在這些生鮮電商集中采購的模式,加上這些有一定規模性和集約經營能力的新農商,更有利于降低小農戶跟消費者打交道的交易成本,促進農民增收。
怎么樣進一步發揮好農戶的作用?葉興慶指出,有一部分農戶要走專業化、規模化道路,對這部分農戶我們要按照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方向來加強培育。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