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蘋果:百年積淀 高質量發展正當時
在蘋果產業的賽道上,煙臺蘋果再次取得優異成績。
率先進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目錄、獲準籌建首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連續12年蟬聯中國果業第一品牌,品牌價值145億元…… 一組組數據,描繪出煙臺蘋果不斷前行的足跡。
佳果譽神州!
煙臺蘋果
150余年的現代蘋果栽培史,造就了“煙臺蘋果”這個響當當的龍頭品牌。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煙臺蘋果也一度遭遇困境:老果園制約發展、從業人員流失致果園拋荒、蘋果品種單一……面對問題,思路決定出路。持續多年的轉型升級背后,是煙臺對蘋果這一傳統果業做出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以及戰略性布局。
多年的發展讓煙臺蘋果產業實現了根基牢、底氣足,如今,煙臺蘋果產業又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從傳統果業到現代果業,煙臺蘋果的高質量發展恰逢其時。
煙臺蘋果產業的“兩次革命”
看似尋常最奇崛。
從150年前落戶煙臺到如今成為煙臺標志性果業,從最初的單一品種到如今的百花齊放,煙臺蘋果的發展歷經了數次沉浮。在一次次與市場的博弈中,煙臺蘋果順勢而為、大膽革新,“中國果業第一品牌”的名頭越叫越亮。
這其中,繞不開煙臺蘋果的“兩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煙臺蘋果開始面臨瓶頸:品種老化、品質下降,市場銷量持續下降。
很多五六十歲的果農對當時的變化記憶猶新。“紅富士”等品種的出現,從口感到顏值,對原有國光、祝光、伏花皮等品種進行了全面碾壓。原本的出口主力“小國光”市場份額更是被大量擠占,從年出口過萬噸到僅有數百噸。
果樹
變革,已是刻不容緩。
1983年,棲霞市蛇窩泊鎮開全國先河,引進“紅富士”落戶。由此,秉著壯士斷腕的勇氣,煙臺拉開了一場覆蓋全市蘋果產區的品種革新。到1986年前后,全市200余萬畝果園全部換種先進的富士系列。
唯有實踐出真知。收益讓果農切實看到了變革的成效——每斤蘋果的價格從幾毛錢提升到幾元錢,增加了數倍;面對的市場從高低混雜到開始逐步占據高端市場;從四處推銷到商販蜂擁而至……煙臺蘋果,開始引領全國蘋果產業的發展。
也正是這次變革,讓煙臺蘋果產業開始反思,開始重新認識地緣經濟價值,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主動求變通過實踐不斷強化為煙臺蘋果產業的行動自覺。
因此,當第二次瓶頸到來時,煙臺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
面臨樹齡、品種老化和果農的流失以及由此導致的成本提升,煙臺銳意求新,再次開啟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變化的背后,是優化供給側結構、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經濟邏輯。
品種,脫胎換骨。依托農業農村部果品和苗木質檢中心等10余所科研機構,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和砧木500多個,培育出“煙富3號”、“紅將軍”等10余個優良脫毒品種,開發出富硒、SOD等功能性蘋果。
生產,綠色為綱。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綠色生產技術,推動蘋果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引領產業綠色轉型,培育產業優勢。
營銷,觸“電”觸“網”。以互聯網思維引領產業營銷,整合資源,打造國內蘋果行業第一個垂直電商平臺“煙臺蘋果網”,發布引領中國蘋果產業風向標的“煙臺蘋果價格指數”,打造線上線下雙線并行的營銷新格局。
據煙臺市蘋果協會統計,2020年全市蘋果種植面積280萬畝,產量575萬噸,產量同比增長3%,產值超過200億元。在疫情內外交織、多方搶占市場的局面下,煙臺蘋果產業完成了產量與產值的雙躍遷。
煙臺蘋果的責任與擔當
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0線上農產品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在知名農產品企業品牌還不突出的當下,產地成為農產品品質的首要標簽。
作為煙臺農業品牌支柱產業,煙臺蘋果產業始終在全省、全國長期保持領先地位,從“中國第一個蘋果”到“中國果業第一品牌”,中國蘋果產業的基因里深深打上了煙臺的烙印。成績是對過去的肯定,也意味著對將來的責任與擔當。
此次國際蘋果節的召開,既是推動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也彰顯了煙臺蘋果產業升級的信心與決心。
發展的規劃圖清晰而明確: 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由總量擴張向質量提升、效益增加轉變,解決蘋果產業發展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提高產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蘋果大市向強市轉變。
煙臺市出臺的一系列舉措,為這張規劃圖加上了明確的注腳——
把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掛圖作戰重點民生事項,確立了煙臺蘋果產業發展的方向與重點,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2022年)》和《煙臺市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5年)》,通過豐富政策供給,從制度上為全面推進蘋果產業提質升級提供保障;
強化資金保障,自推進煙臺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以來,國家、省、市、縣四級財政支持蘋果產業統籌整合涉農資金累計達到3.15億元,更新改造老齡果園93萬畝,建設市、縣、鎮、村四級標準化示范園區297處、6.6萬畝,為蘋果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推動科技創新,按照“引進吸收+自主創新”的思路,全面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一體化完成煙臺蘋果科技創新中心、大數據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蘋果文化博物館“三中心一場館”建設,促進蘋果傳統生產技術與現代智慧農業技術深度融合,推動“數字蘋果”產業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銳始者必圖其終,成功者先計于始。
經過兩次“蘋果革命”的煙臺深切地認識到,推動蘋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先行一步,主動圍繞市場做文章,既著眼長遠謀劃,又腳踏實地推進,才能打通產業升級的關卡,擦亮煙臺蘋果的“金字招牌”。
政府的雄心還不止于此。
從此次煙臺國際蘋果節上可見一斑:從處理加工到倉儲保鮮,從蘋果文化鑒賞到生態旅游,一系列現場觀摩活動,既全面檢驗了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也利于通過融合交流推動全國蘋果產業面向世界、抱團升級、跨越發展。
高起點謀劃、高站位統籌,作為蘋果產業的引領者,煙臺正在大踏步前行。
讓世界通過蘋果認識煙臺
相比于其他產業,水果產業“喜新厭舊”的情形相對突出。隨著消費習慣的變化,蘋果、梨等傳統水果的市場份額逐漸被各種“網紅”水果所瓜分。在這種情形下,煙臺蘋果的逆勢而上,靠品質也靠開拓。
生長于北緯37°黃金海岸,年均日照2500小時,無霜期215天,煙臺出產的蘋果不僅富含磷、鉀等礦物質及胡蘿卜素、氨基酸等多種微量元素,還有著“酸甜黃金比”,過硬的品質是產業得以不斷提升的基石。以此為基,煙臺為拓展市場做出了不懈努力。
走出去,煙臺蘋果產業成績斐然!
憑借果實品質優、品牌價值高、產業鏈完整等優勢,煙臺蘋果鮮果出口東南亞、俄羅斯、南亞、中東、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全國鮮蘋果總出口量的1/2。2015年11月9日,21噸煙臺蘋果突破嚴苛的技術貿易壁壘,首次出口美國,破冰國際高端市場。此次貿易,證明了煙臺蘋果優異的果品質量和過硬的食品標準,也讓煙臺蘋果產業再上新臺階。
以2020年為例,截至11月底,煙臺鮮蘋果出口56萬噸左右,同比增加28%;出口金額12億美元左右,同比增加27%。
走出去,煙臺蘋果產業信心滿滿!
優化供給側結構,強化蘋果產業國際化、生態化、特色化、優質化,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整合煙臺蘋果發展的栽培歷史、品牌文化,提高煙臺蘋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融合產業牌、市場牌、科技牌,在海外市場探索更好的渠道、更高更穩定的價格……
圍繞夯實產業基礎、提升品牌效應、構建三個保障,近年來,煙臺多措并舉,全力把“煙臺蘋果”打造成世界級知名品牌。
煙臺國際蘋果節也是其中一環。堅持國際標準、世界眼光,煙臺擬把蘋果節打造成為繼世界工業設計大會、國際葡萄酒博覽會等大會之后煙臺市又一大品牌展會,成為推介煙臺蘋果、展示煙臺形象的重要窗口。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如同煙臺這座城市的發展,海納百川,兼收并蓄,以煙臺蘋果為代表的煙臺果業也在不斷自我革新,展現出超強的積累和遷移能力。
從國外引進到出口海外,從一枝獨秀到花開滿城,煙臺蘋果產業的全面振興正當時!(王麗)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