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全力打造“山”字系品牌——走出新時代美麗鄉村產業發展新路子
導語
2014年,浙江省麗水市依托綠水青山生態資源優勢,探索山地農業的品牌化之路,攜手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院長胡曉云打造了全國第一個多品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
如今,麗水市通過探索實踐,已經形成以“麗水山耕”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的全產業鏈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同時,麗水還積極打響“麗水山居”“麗水山景”“麗水山泉”等“山”字系區域公用品牌,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積極條件。麗水市的建設經驗為新時代踐行“兩山”理念提供了新模式,也為探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新路徑。
本網站特轉發此文,與諸君分享麗水市美麗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經驗。
“真沒想到,一潭清水真能涌出真金白銀。”日前,伴隨著麗水城投公司與龍泉國資委共同出資3億元建設的青坑底礦泉水花園工廠開工投產,龍泉市查田鎮墩頭村黨支部書記柳水地的一句“真沒想到”,意味著世代村民懷揣著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夢想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麗水這片古老大地的傳統寫照。撲在田里、窩在山上、守著清水,很長一段時間,這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產生活模式不僅很傳統,甚至顯得有些守舊。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的指引下,如今的麗水,守護生態底色不動搖,生產生活方式則已實現迭代升級——麗水山居成了金招牌,麗水山耕變成金名片,麗水山泉變身金源泉,麗水山景“捧”出金飯碗。圍繞“山”字,麗水走出了民富、村美的新時代美麗鄉村新路子。
今年中秋節期間,松陽“云上平田”民宿的大管家葉大寶,又忙碌了好長一段時間接待南來北往的游客。很多對于民宿有著偏愛的游客和業內人士,和她相知相識,既源于她管家的身份,更源于她的“故鄉夢”“民宿夢”。
葉大寶真名葉麗琴,原本在杭州從事服裝行業的她,機緣巧合回到了老家的山村,和當地村民率先吃起了“民宿”飯。趕上松陽古村落保護開發的好時機,他們的民宿得到了業界專家的改造,一躍成為“網紅”:床位常年爆滿,慕名前來的游客拍下照片讓原汁原味的田園生活一路“跑”進大都市人的“朋友圈”,形成了“你來我往”的良性循環。
民宿產業的民間自發,很快受到了政府的關注。在示范引領、規范發展等一攬子政策的支持下,麗水農家樂民宿產業發展態勢“風生水起”,進而成為全市“三農”工作的金字招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全域化布局、多樣化推進、集群化發展和品質化提升,“麗水山居”從早幾年的“默默無聞”到今年的“一鳴驚人”,從過去的“離鄉經濟”到今天的“回鄉經濟”,從以前的“美麗環境”到現在的“美好生活”,實現了華麗轉身。
截至2020年底,全市發展農家樂民宿3380家,從業者近3萬人,形成蓮都大港頭、云和崇頭、縉云仙都、松陽四都、景寧大均等一批農家樂民宿集聚帶。2020年,全市農家樂民宿共接待游客2205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2.7億元。今年“五一”假期,全市農家樂民宿市場強勢上揚、消費火爆,出現一房難求的現象。
發展至今,葉大寶的民宿更像是一個田園綜合體,周邊農戶家的高山蘿卜、茶葉等農產品,也借助民宿這一平臺“登堂入室”,受到游客的青睞,讓麗水“中國生態第一市”的美名,不僅聽得到,更能“嘗”得到。
麗水的優勢在生態環境,更在于直接承載優質生態環境的農產品。2014年,麗水在充分認知農業本質的基礎上,整合農業文脈符號,創立“麗水山耕”全國首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云上2020年中國品牌日活動”中,“麗水山耕”是唯一進入浙江區博覽會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2014年9月,“麗水山耕”正式亮相后,在政府引導推動下,快速在浙江及周邊省市叫響。2017年6月27日,“麗水山耕”成功注冊為全國首個含有地級市名的集體商標,以政府所有、生態農業協會注冊、國有公司運營的模式,并結合“三位一體”改革工作,建立以“麗水山耕”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的全產業鏈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成為了麗水踐行“兩山”理念的新模式、新途徑。
在“麗水山耕”的助推下,好產品賣出了好價錢,農民由此增收致富。截至2020年底,麗水生態農業協會會員總數達1066家(其中73家培育期),覆蓋菌、茶、果、蔬、藥、畜牧、油茶、筍竹和漁業等麗水九大主導產業。2016年成功入選全國“互聯網+農業”百佳實踐案例,榮獲“2016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獎”、2017年“麗水山耕”品牌價值達26.59億元、2018年浙江省優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最具影響力十強品牌,2018年至2020年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排行榜區域農業形象品牌類榜首。
相比山居、山耕、山泉,生態旅游是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提升轉化最為普遍、直觀的方式。“十三五”期間,麗水提出建設生態旅游名城,把生態休閑旅游業培育為千億級的第一戰略支柱產業,累計創成1個5A級景區、23個4A級景區。2020年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8.51%。
青田縣仁莊鎮,有一座原本廢棄的磚窯,58米高的紅磚煙囪依然高高聳立。2018年開始,4位青田籍華僑投了3億余元,把這個昔日破壞青山、污染綠水的磚窯,變身為一個別具風情的莊園酒吧,還建了植物迷宮、歐式沙場、大型草坪等。當年“五一”試營業,就有2萬多游客來這里旅游。
景寧大均鄉水資源豐富,出境斷面水達國家Ⅰ類水標準,既有清澈見底的平靜水面,也有水流湍急的險灘,非常適合急流救援訓練。憑借水資源優勢,依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大均發展特色化水域經濟,引進民間水域救援培訓,建立民間義務救援隊伍的訓練點。2020年景寧大均急流水域救援培訓基地正式落地并實現屬地管理、市場化運營模式,水域救援科教館正式開館,而且成為國際搜救教練聯盟、加拿大救援等多個部門和機構的定點合作基地,逐步將大均打造成為國際水域救援培訓基地。
水域救援訓練隊伍的不斷增多,大均的知名度也水漲船高,為當地帶來客觀的經濟收入。以急流救援培訓班為例,40余名學員,培訓時間5天,培訓收入可達20余萬元。大均鄉順勢而為,拓寬培訓經濟,做大文旅產業新體系,加快打造青少年中小學生水域安全科教和研學基地等業態,舉辦水域科普夏令營,開拓研學新市場,開發了漂流、皮劃艇、繩索、小火車、戶外拓展等體驗型旅游項目。
麗水以“麗水山景”為主打品牌加快發展全域旅游,建成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23個,甌江綠道2064公里,謀劃“麗水山居圖”,打造甌江黃金旅游帶,通過系統復活古村風貌、文化基因,發展鄉間客棧、文化驛站等鄉村旅游新業態,激活農村閑置資源,復活傳統民居的生命力和經濟活力。
跳出一產看“山耕”,跳出農業做文化,讓“山景”借“山耕”走出山門,讓“山居”借“山耕”扮靚民宿。
放眼望去,麗水的山還是那些山,但“山”又早已不是那些“山”。集聚耦合效應、乘數效應,“山”字系品牌正以全新的內涵、全新的速度、全新的方式,加快“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更為麗水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示范區”注入源源不斷的豪情與底氣。(記者 楊敏 通訊員 張靚)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