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地標,也要重品牌建設和標準化生產
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都里鎮的地理標志農產品“都里大紅袍花椒”喜獲豐收。當地花椒年銷售收入達2000多萬元。 谷愛楓 賈紅茹 攝
地理標志農產品具有獨特地域、獨特生產方式、獨特品質和獨特歷史文化。2019年6月,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支持100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與發展。提出依托各地自然資源稟賦,培養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建設一批保護基地,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助力鄉村振興。時至今日,地理標志農產品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在挖掘特色資源優勢、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推動鄉村事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
為進一步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在品牌化打造、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發展方面發揮的效益和作用。近日,在2021年地標農品中國行(寧夏站)活動現場,專家、學者圍繞推進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和產業發展交流探討,提出以新思路、新舉措推動地理標志農產品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地標農品促農增收成效顯著
地理標志農產品是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的重要抓手,是傳承農耕文化、推動鄉村文明、實現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載體。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已登記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已達3454個。自2019年起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以來,共落實中央經費13.8億元,支持452個產品發展,涵蓋種植面積近9000萬畝、養殖動物近3500萬頭,帶動152個貧困縣增收290多億元。地理標志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加強,產品質量、產業效益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地理標志農產品帶動的經濟效益十分明顯。”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地理標志處副處長沈光宏表示,地理標志農產品以獨特地域、獨特生產方式、獨特品質和獨特歷史文化為基礎,無疑具有更高的溢價。“以歐盟為例,2017年,地理標志農產品銷售額為748億歐元,平均價格是類似非地理標志農產品價格的2倍。”這主要由于目前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質量、特色、產地聯系等信息,地理標志農產品恰恰滿足了這些消費偏好,同時還滿足一些消費者文化、情感和道德需求,進一步增強了其溢價能力。
由于地理標志農產品是區域范圍內的集體權利,由生產者建立行業協會或具有公益屬性的單位所有,并對產品生產、加工和營銷進行指導服務和管理。中小農業企業和農民借助于行業協會不僅可以增強對外議價能力,還可以增強價值鏈分配參與權,通過延伸產品的加工、包裝等鏈條,參與更多增值環節,生產主體和參與主體獲得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劉繼芳在報告中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以寧夏鹽池灘羊為例,在地標農品影響力的加持下,2020年鹽池灘羊羊肉產量達2.8萬噸,產值為11.2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60.0%、228.6%,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此背景下,地理標志農產品富民增收成效顯著。2020年鹽池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2.1元,以灘羊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對鹽池縣農民增收貢獻率超過80%,使得鹽池縣在2018年成為寧夏第一個脫貧摘帽縣。
重地標保護,也要重品牌建設
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區域特色農業的重要載體,農產品一旦擁有了地理標志,就相當于擁有了一塊市場“通行證”。2020年7月20日,中歐正式簽訂《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地理標志農產品在全球市場邁出堅實的一步。然而,在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副組長郝北海看來,地標產品互認只是“入場券”,不是贏得市場的“勝券”。“現在不少地方出現重地標、輕品牌的現象,認為只要拿到地理標志認定就可以高枕無憂,這是不正確的。”郝北海認為,地理標志產品只有通過品牌化,把地標品牌打造作為地標產業發展的關鍵抓手,才能走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地標農品的品牌建設要從何入手?劉繼芳表示,地理標志農產品大多具有獨特品質和獨特歷史文化,可以結合地標農品背后的地域特色、歷史沿革、傳統習慣、風俗風貌、文學價值等,深入挖掘文化價值,豐富地標文化內涵。“比如靈武長棗就挖掘出‘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的文學意義,通過結合健胃養脾、補中益氣的中醫價值,積極發揮品牌帶動效應,著力提升地標農產品的品牌核心競爭力和附加值。”
針對品牌冒用現象,劉繼芳認為,應出臺地標管理辦法和商標使用辦法,嚴格地理標志管理,持續規范地標農產品品牌管理工作。“一方面需加強自我品牌管理,嚴格規范流程。另一方面,制定品牌保護辦法,完善商標管理辦法。”
當下冷鏈物流、倉儲保鮮、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方興未艾,地理標志農產品已經迎來了更廣闊的市場機遇。因此,在品牌傳播上要形成“破圈”思維,從文化、地理、傳播渠道、內容等維度推動“破圈”發展,從而擴大營銷傳播的范圍。相關主體要改變認知,尤其要針對不同文化背景,拓展品牌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為農產品增加新的文化內涵。
力促全產業鏈追溯,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
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0年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重點強化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控制和特色品質保持,優化并嚴格落實生產技術規程,建立健全產業標準體系。
實施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研究員金芬認為,地標農品同樣要以全產業鏈為主線,推行全程標準化生產。
如何推行全程標準化生產?金芬給出的方案是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具體生產過程進行整體布局規劃,把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納入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軌道,制訂和實施標準。此外,要加強構建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種鑒定、產業化育種等技術標準構建,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由于農產品質量標準是農業標準體系的核心,因此,必須注重地理標志農產品優質特征指標的篩選和標準構建,從而推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是信息化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創新舉措,也是農安智慧監管的重要建設內容。騰訊安全“安心平臺”產品總監周文全認為,地標農品應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利用一物一碼和區塊鏈防篡改的性能,將產品生產、流通、營銷環節進行全流程溯源,從而提升產品質量,加強相關機構對產品安全監管,增強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度,打造產品優質品牌。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以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為契機,建立健全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技術標準、生產經營、質量監管、品牌推廣、政策保障等五大體系,持續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高質量發展。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