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飯農業”到“品牌農業” ——聽村支書們數家底
9月22日下午,在宜城市農業農村局的一場小型座談會上,幾個村的支部書記撥算盤、數家底。
板橋店鎮牌坊村的桂祖超起頭:“我們村家庭承包地加非承包地2萬畝,荒山近3000畝,人少地多,面積大。養殖場3個,每個場簽訂30年承包合同,一次性或5年分期向村里支付費用。50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一年收入5萬多元。凍庫面積300多平方米,加上小型山林等土地資源的發包收入,每年收入百把萬元。”
劉猴鎮黨畈村王思國謙虛接話:“跟你們比,我們是小巫見大巫。黨畈村地處丘陵,氣候溫潤,家家戶戶都有在房前屋后、山坡溝邊種植櫻桃樹的傳統。近年來,黨畈村因地制宜,成立了櫻桃合作社,帶動村民發展種植櫻桃200多畝。此外,還種植了獼猴桃24畝,板栗21畝,苗木15畝,配套種植了桑葚、杏子、李子等果木,實現品種多樣化,拉長采摘周期。”
鄭集鎮何駱村覃明樂低調補充:“我們稻谷少,主要以種菜為主。大棚棚內面積5畝,一畝地20來盤育苗,一盤150棵苗,通過大棚扶持,帶動村民多種一季蔬菜。”
南營辦事處金山村的王家國稍晚到場,一落座便打開話匣子:“我們主要是以‘楚金山黃桃’‘楚金山黃金梨’全產業鏈為主導產業,以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促進三產融合。2020年,注冊了‘宜城市楚金山農副產品銷售中心’,成立了電商服務中心,物流配送服務中心,組建了12人專業銷售團隊。2020年完成以黃桃、黃金秋月梨為主的農副產品銷售收入3120多萬元,實現銷售利潤200多萬元。”
“單位面積效益干不過你們何駱。”“講集體經濟塊頭,跟你們沒法比。”……說自己的故事,聽別人的經驗,大家你言我語,持續了兩個多小時。
鄉村振興,底子是產業興旺。聚合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集體經濟產業模式,宜城的主要做法是,傳統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優”,新興產業“做大”。
流水鎮黃沖村集體500畝有機稻米產業園,10元/斤的有機稻米供不應求,僅此一項2020年村集體就增收15萬元。
小河鎮曾洲村圍繞蔬菜產業做文章,通過入股流轉土地、建設蔬菜大棚,提供專業運輸服務等,集體年可增加分紅8萬多元。
全市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5家,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9家,市級以上示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34個,建成“羅屋紅色教育基地”“醉美鶯河”“大沖萊公山谷康養基地”等一批農旅融合項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