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青海“輸出”綠色未來
草原上轉場的羊群。本報記者 尹耀增 攝
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被公認為全球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這里是三江之源,每一滴水滋養著生態萬物;這里是綠色有機的“搖籃”,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產條件。
作為中國“生態之窗”、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的青海,近年來,隨著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創建的全域推進,全省上下圍繞大力發展高原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建立健全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體系、做強農畜產品特色品牌、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進農牧業循環發展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完善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和智力支撐等六大任務,部省協作、共同發力、高位推動、試點先行,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合力打造“青字號”品牌,以行動點亮“綠色未來”。
“青字號”
打開綠色品牌視野
牦牛、青稞、藏羊、高原冷水魚、柴達木枸杞、富硒蔬菜、蠶豆、菜籽油……在今年6月的首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上,我省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一經展出就打開了不少外地游客的高原綠色視野。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給大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青字號”特色農產品銷量穩步上升。
自2019年我省與農業農村部就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簽訂了部省共建框架協議以來,我省依托牦牛、藏羊、枸杞、冷水魚、油菜等高端品牌策劃,持續推進“生態青海綠色農牧”區域品牌,“青字號”綠色品牌已被大眾逐漸熟知,走向中高端市場。
目前,大通牦牛、興海青稞等7個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特別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青海牦牛”公用品牌發布會,在央視及北上廣等大城市發布青海牦牛、柴達木枸杞等16個省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廣告。全省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960個。柴達木枸杞正式入選中歐互認地理標志農產品清單。
如今,我省已經培育、打造、扶持179個農牧業品牌,設立26個青海特色農產品營銷促銷窗口,省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54家,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
同時,通過“青字號”農牧業品牌的傾力打造,全省已形成了政府強力推動、企業主動創建、社會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
但從整體發展水平來看,我省農牧業品牌建設基礎還比較薄弱,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自身品牌建設能力不足,帶動農戶參與品牌建設的作用發揮得還不夠,品牌建設主體還有待提升,品牌保護意識和能力還有待加強,品牌影響力有待拓展。
因此,全省各地要按照“打造一個品牌、帶活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的思路,依托資源優勢,圍繞牦牛、藏羊、青稞、油菜、冷水魚、枸杞等優勢特色產業,突出規劃引領,統籌推進,帶動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持續推進品牌創建。
“高質量”
拓寬綠色發展之路
推進農牧業綠色發展,既是當前我省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如今的青海,從高原躍起,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全國涉藏地區青稞加工轉化率最高省份,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生產基地,全國最大冷水魚生產基地。這背后,離不開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的關鍵環節。
青海的農畜產品有著天然的“綠色”標簽,為了強化這一特征,進一步凸顯比較優勢,全省開展化肥農藥雙減行動,增強青海農畜產品的辨識度,讓優質的農畜產品更好地體現市場價值。
自2019年以來,我省化肥農藥“兩減”行動見到實效。2019年完成試點面積7.6萬公頃,實現全省化肥、化學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24.4% 、21.3% ;2020年完成試點面積20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2.4萬公頃,建設試驗對照田70個,實現全省化肥和化學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40%和30%以上。
目前,全省農田殘膜回收率達到90%。在8個縣開展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試點。在410個規模養殖場實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提升改造,全省規模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設施設備配套率達到95%,大型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設施設備配套率達到100%。農作物、畜禽、水產良種化率分別達到97.5%、62%、95%。“兩減”行動的實效,讓綠色有機成為青海農牧業的底色。
站在新時代高度,青海牢牢把握契機,通過農藥減量生態控制等綠色技術,積極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牽引帶動全省“三農”工作走向高質量發展。
如今,從生產技術到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青海讓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成為全省促進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多贏”之舉,改良土壤、改善水環境、凈化空氣等溢出效應廣泛釋放,“一優兩高”戰略擲地有聲。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不僅加速了青海農牧業綠色轉型發展,使“青海綠”更加濃郁靚麗,同時也讓青海高質量農業大道更加開闊。
試點、破題!創新、改革!通過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青海以自己的成功實踐樹立起一個新的“綠色樣板”。
“輸出地”
引領產業集群發展
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重大要求。
從創建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到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綠色有機始終是指導生產、促進發展的根本要求,堅持“種養結合、農牧互補、草畜聯動、循環發展”,構建農牧循環發展體系,綠色輸出地的打造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我省企業也在不斷前進的腳步中找尋著新發展方向,從單打獨斗,到開啟新的發展模式,我省的藏羊、青稞等特色產業均從“小特色”到“大產業”邁進,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
作為我省的龍頭企業,青海三江一力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以“牧戶+合作社+企業”的發展模式聯合湟源縣13家農牧民合作社,組成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了飼草種植基地、飼料生產基地、肉牛繁育養殖基地、有機肥生產基地和牛羊屠宰加工基地,打通了循環農牧業的全產業鏈體系。公司“牦牛飼養管理統一”、“屠宰加工統一”的標準,引領合作社和種植戶養殖戶向標準化方向邁進。
目前,像青海三江一力一樣組成的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在我省有14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有80余家。為進一步推進特色產業發展,我省啟動建設國家級牦牛產業集群。一家省級產業園和兩家科研院所參與牦牛集群建設,為全省牦牛主產區農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此外還建立了青稞、油菜、有機肥產業聯盟。
我們欣喜地看到,緊扣“綠色發展”理念,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質增效為目標,我省以打造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生產體系、壯大綠色農畜產品加工體系、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完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立綠色農產品流通體系、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六大體系為舉措,謀劃轉變生產方式,推進高質量發展,努力走出一條高原農牧業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面對“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如何走得更好,我省農業部門也在積極高位推動、合力創建,推進全省農牧產業從注重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從生產功能向生產生態功能轉變,從提高單要素生產率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轉變,培育打造一批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農畜產品品牌。
當前,在省委省政府全新謀篇布局中,青海增強優勢,補齊短板。緊緊圍繞“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全省上下當以增量、提質、補鏈、擴輸為路徑,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聚集資源要素,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增加科技創新源頭供給,做優做強綠色有機農牧產業,不斷提升“青字號”農畜產品的含金量和綠色純度,把青海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推向歷史新高地。(作者:譚梅)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