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品牌區域化的“富民路徑”
品牌經濟是以品牌為核心整合經濟要素、帶動經濟發展的高級經濟形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品牌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在豐富的農業資源和便捷的交通賦能之下,富民縣不僅打造了櫻桃、楊梅、蘋果、茭瓜等多個高原特色農業品牌,還把特色農業和休閑旅游結合升級,農旅融合穩步發展。但隨著不斷縱深推進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品牌不強、品牌少、區域化品牌建設滯后等也成為富民縣農業發展中不可規避的問題。
今年,富民縣從鄉村振興的“五大振興”中找到組織振興這一發力點,以黨建引領農產品品牌區域化建設,大力實施品牌強農,以品牌農業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品牌促振興 一張藍圖繪制“富民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走質量興農之路,要突出農業品牌化,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
富民把品牌化建設定位為推動全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撐綠色農業做大做強的重要路徑。
“農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的重要性,所以推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對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優化農產品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都是至關重要的。”富民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今年初,富民縣出臺《富民縣農產品品牌區域化打造促農民增收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成立由縣級分管領導任組長的農產品品牌區域化打造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工作推進。要求各鎮(街道)黨(工)委、人民政府(辦事處)及縣級各成員單位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把農產品品牌區域化打造促農民增收行動工作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強化組織領導,責任到人。
《方案》從提升農業主導產業規模化發展水平、建設“綠色食品品牌”生產基地、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品牌的資質認證、加強農業品牌營銷五大方面,又細化出引導培育創建農業品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五個具體工作,在縣農業農村局等單位的牽頭下,各鎮(街道)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縣委、縣政府目督辦將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制定農產品品牌建設考核辦法,強化考評,從嚴管理,并建立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長效工作機制,不斷提升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工作能力和水平。
隨后,多次組織開展專項工作會、專題研討會,找準制約全縣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突出問題,列出問題清單,細化工作任務,明確工作責任。通過調研走訪、宣傳,調動各類經營主體參與農產品區域品牌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一幅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質增效為目標、立足富民特色農業優勢的農業發展藍圖繪制成功。富民正以此為出發點,塑造富民品牌特色,增強富民品牌競爭力,加快構建現代農業品牌體系,全面促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助推富民高原特色農業產業蓬勃發展。
特色變品牌 推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
不久前,在富民縣涉農企業、合作社的一次座談會上,工作人員對《方案》進行了詳細說明。“我們在行業內有一定知名度,現在縣里又出臺了針對性這么強的好政策,我們相信,未來我們的品牌會更響亮。”云南鳴豐鵝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沐曉偉在會后信心滿滿地說。
作為富民本土企業,10年的發展讓企業逐步成為集鵝業養殖、餐飲連鎖經營、鵝附屬產品開發和科技示范的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壯大這些年,也帶動了羅免鎮80多戶以及周邊鄉鎮400多戶村民養鵝致富。企業的穩步發展,也讓羅免鎮有信心把鵝產業作為全鎮產業興鎮的重要一環:除了特色林果,羅免鎮今年將以“云南墾業畜禽有限公司”和“向天歌”為龍頭,推動畜禽養殖業向優勢產業集中,加快畜牧業品牌發展。
農業強不強,關鍵看品牌。不只是羅免鎮,不只是鵝產業,今年富民將做足“特”字文章,推進優勢特色產業擴規模、調結構、樹品牌,形成區域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讓品牌成為富民優質農產品和區域特色產業的代表性符號。建設“綠色食品品牌”生產基地,走特色化道路,打好差異化牌,加快實施優勢農產品“一村一品”區域布局,打造形成一批有規模、特色鮮明、產業水平高的專業“蔬菜”“林果”“畜牧業”村;推進特色水果“一縣一業”、農業產業強鎮創建,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在主導培育的特色林果、蔬菜產業上優先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在此基礎上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推進農產品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強化農業生產源頭管理,加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制定完善富民楊梅、富民茭瓜、富民冬桃、富民山藥及其他特色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指導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履行生產經營記錄制度,樹立農產品區域化品牌形象。重點培育“富民”農產品區域化品牌,以縣、鎮(街道)供銷合作社,農業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等為主體,開展地理標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等公共區域品牌認證。同時加強農業品牌營銷,以適應消費升級新趨勢,形成政府重視、企業主動、多方合力推進品牌農業建設的良好氛圍。
黨建聚合力 答好品牌強農富農新考卷 從8月到9月,趙建花沒有一天休息,到地里看稻米收割情況,到加工廠盯新米脫殼、包裝,還要隨時對接客戶。如今紅紅火火的農產品經營狀況,是她2014年開始創業時沒想到的。對家鄉農產品的信心,讓她一直堅持扎根家鄉。
2014年,趙建花回家創業種植膠泥土大米。7年后,趙建花的膠泥土生態大米種植基地已經從10畝擴大到670畝。“作為一名黨員,讓村民參與進來,大家一起致富,把生態大米品牌打得更響,是我創業的初心。”在趙建花的帶動下,周邊不少村都加入生態大米種植中,大營鎮麥場村就是最早加入生態大米種植的村之一。
麥場村養殖稻花魚有些年頭,稻花魚的品質遠近聞名。2017年趙建花和麥場村達成合作,一起種植生態大米。“雖然大家種水稻、養稻花魚很有經驗,但剛開始推廣生態大米種植時還是有些難度。”麥場村黨總支書記常正標坦言,因為生態大米產量不高,不少村民不愿意嘗試。
從動員村里7名黨員開始,一共試種15畝,麥場村生態大米種植算是起了步。“那年大米收成不錯。雖然量不多,但價格高。我們推廣起來就順利多了。”常正標說。隨后,麥場村成立合作社,社員是210戶村民,主要種植軟香、楚粳等品種,合作社還精心設計了不同的包裝滿足不同顧客的購買需求。
支部牽頭、能人帶動、抱團發展,讓麥場村的生態大米、稻花魚成了當地百姓增收的好產業。今年,麥場村還成功申報省級村集體經濟項目,建起了稻米加工廠,從脫殼、拋光、除雜到包裝都可以完成,能滿足村里和周邊村莊大米加工的需求。從田間地頭到車間流水線包裝作業,完整的生產線讓“黨組織 合作社 農戶 產業”的發展模式越走越穩。就在今年中秋前,麥場村接到了不少外地訂單,這在過去是沒有的。常正標笑著說:“我們種好大米,慢慢打響品牌,你看今年不就有一些效果了嘛。”
通過黨建引領,富民縣注重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合作社經營管理中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合作社的專業化以及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這樣的“支部 產業 基地”的“黨建+”模式,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產業振興動力。富民也將嘗試實施“組織建在田間、黨課上在田間、服務落在田間、活動放在田間、實績亮在田間”的“田間地頭”黨建項目,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干部在抓基層黨建工作中的示范引領作用,讓“黨建紅”成為全縣鄉村振興最有力的抓手。(昆明日報 記者楊陽報道)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