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金緯度”遇上“山海相依”——山東煙臺市“雙輪驅動”推進產業高質高效發展紀實
位于黃渤海之間的山東省煙臺市,北緯37度這一“黃金緯度線”穿境而過,境內山地丘陵面積占比近八成,恰是一處山海相依的人間勝地。記者沿海岸線一路采訪發現,煙臺沒有辜負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地,現代農業的魅力“厚重而輝煌”,催生出煙臺蘋果、大櫻桃、白羽肉雞、海珍品、萊陽梨等響當當的農業“金字招牌”。
近年來,伴隨著鄉村振興大幕的開啟,煙臺立足本地“黃金緯度+山海相依”的基礎條件,著力推動產業振興。對此,山東省副省長、煙臺市委書記傅明先的認識言簡意賅:“充分發揮現代果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漁業等的高效優勢,推動實施品牌驅動、融合驅動等發展戰略,著力構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利益銜接機制,現代農業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沉穩起勢。”
“黃金緯度+山海相依”奠定獨特優勢
自煙臺高鐵南站下車后驅車20分鐘,即可來到一處四面環山、綠意盎然的山谷,名喚“瀑拉谷”。站在谷中一處高地,連綿近2萬畝的釀酒葡萄生產和加工園區一眼望不到邊。園區所產的“小芒森干白”,2020年捧回德國柏林葡萄酒大獎賽金獎等榮譽;所產“擎山干紅”,2020年也拿回國際葡萄酒(中國)大獎賽金獎等獎杯……今年,這處園區成功創建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國內葡萄酒第一品牌“張裕”,正是在煙臺這片沃土上成長;國際知名的“拉菲”“中糧長城”“君頂”等品牌,都在此建有基地和酒莊;釀酒葡萄總種植面積近10萬畝,葡萄酒年產量達12萬噸,煙臺已成為全球第三極葡萄酒知名產區。
國內知名的葡萄酒產區,均是氣候、水土、環境等條件最為突出的地區,這也恰是煙臺“黃金海岸+山海相依”優勢的最佳證明。在這里,煙臺蘋果品牌價值2020年達145億元,連續12年穩居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首;煙臺農科院培育的甘薯品種“煙薯25”,又稱“蜜薯”,在全國甘薯品評會上被評為“全國最好吃的地瓜”;煙臺大櫻桃連續多年成“網紅”,“打飛的”暢銷全國,今年網絡銷售額達5億多元;盛產海參、對蝦、鮑魚等多種海珍品,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14處,占全國總數的1/8……
春風得意馬蹄疾。站在全市農產品品牌地圖前,看著享譽全國的煙臺蘋果、大櫻桃等區域共用品牌,“張裕”“魯花”“仙壇”等企業產品品牌,煙臺市市長鄭德雁信心滿滿:“煙臺謀劃產業振興,正是立足‘黃金緯度+山海相依’的獨特優勢,著力培育享譽全國的農產品品牌,推動產業鏈條延伸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放大優勢主導產業的富民效應,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雄厚基礎。”
“品牌驅動+融合驅動”實現高效發展
“別看咱蘋果并不是最好看的,但是價格高、賣得火。”在萊州市朱橋鎮瑯琊嶺生態農場,經理王景波告訴記者。他的蘋果表皮粗糙,但近年來確都能賣出每斤10元以上的高價。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王金政介紹:“他的果園應用了現代矮砧集約栽培、自然生草、化學疏花疏果及免套袋等省力化栽培技術,蘋果表面上看不如套袋的光鮮,但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果實接受光照時間長,含糖量接近20%,口感特別好。”
位于牟平區的京璽藍莓莊園,是一處占地千畝,集藍莓種植、加工、采摘、度假為一體的“新六產”融合發展示范園。據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車傳杰介紹,京璽通過種植、加工、電商和旅游等融合發展,帶來了園區多元化增收的乘法效應,2020年園區接待游客2.5萬人次,各項業務總收入約600萬元。
“依靠科技、加工、旅游等引擎,吸引人才、資本等要素下鄉,實施‘品牌驅動+融合驅動’發展戰略,是煙臺近年來推進產業高質高效發展的主要抓手。”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尹鵬說。
品牌驅動方面,以蘋果為例,煙臺研究制定了加快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年實施意見和六年發展規劃等制度文件,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8個蘋果主產縣委書記和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推進機制。2020年,“煙臺蘋果”獲批創建千億級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融合驅動方面,煙臺統籌“企業等主體、園區等平臺、金融等助力、互聯網等手段、旅游等業態”資源,聚焦盤活閑置資源、發展產地深加工、借力農村電商、引入金融活水、完善倉儲物流體系、與豐富旅游資源互動等重點,做好“元素相加、效益相乘”文章,在產業振興大潮中實現“融合增效”。
讓“大主體”與“小農戶”攜手奔小康
在煙臺這片山海相依的熱土上,鮮為人知的是,該市以白羽肉雞為代表的現代畜牧業同樣發達。有種畜禽場111個,存養祖代肉種雞19.6萬套、祖代蛋種雞5.1萬套,分別占全國的35%和15%,養殖環節智能化、標準化多層平養比重達85%。
以山東仙壇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不忘“小農戶”,共發展合同制代養農場近2000處,覆蓋380個自然村,年增加農民收入6億多元。姜松是牟平區富華養殖場的負責人,跟仙壇合作已有16個年頭,年出欄量從最初的20萬只雞到如今的210萬只,卻不需擔心風險:“仙壇提供‘九統一’服務,保護價回收,養得好有獎勵,遇災年有補貼,最差的年份每只雞也能掙到兩元錢。”
煙臺蘋果主產區棲霞市,在實施蘋果全產業鏈提升計劃進程中,創新“黨支部+合作社+項目運營公司+農戶”機制,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農民以土地或資金入股,領建園區后購買運營公司的專業化服務,社員享受到基本股金、勞務費、二次分紅共三方面收益。
牟平區龍泉鎮西臺村黨支部書記王文明,2019年去棲霞學習后,當年5月就帶領黨支部領辦了果品合作社,98%的村民入社,統一調整出土地300畝,發展蘋果和大棚櫻桃。“果品種植投入大、見效慢。咱通過統一謀劃和科學管理,今年就能收益四五十萬元,年底就能給社員分紅,明年咱的效益準能翻番。”算著這一季大棚櫻桃的銷售賬,王文明笑言。
“產業高質高效發展,落腳點在于增加農民收入。”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柳軍說,“近年來,煙臺立足主導產業特點,在育強主體的同時,更加重視構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機制,帶動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大幅增加。”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