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質量,強產業,興鄉村!吉林省農產品品牌建設掃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走質量興農之路,要突出農業品牌化,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特產。作為全國農業大省,我省黑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資源稟賦和特色資源優勢明顯,出產的農產品品質優良、綠色安全。為使吉優農品走出“深閨”,“飛”入尋常百姓餐桌,近年來,我省將農業品牌建設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打造了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雜糧雜豆、長白山人參、長白山食用菌、吉林優質畜產品、吉林梅花鹿等七大“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實現了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邁向更加倚重質量和效益的“品牌農業”。
做足“特”字文章 提升農產品含金量
農業強不強,關鍵看品牌。從過去的吃得飽,到如今的吃得好、吃得健康,居民消費需求的升級,讓農產品逐步邁入品牌時代。多年來,我省做足“特”字文章,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借助展會平臺、采取多種宣傳方式,讓“吉字號”品牌成為我省優質農產品和區域特色產業的代表性符號,提高我省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價格話語權,讓好產品賣上好價錢,實現優質優價。
加強頂層設計、堅持規劃引領。我省聯合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浙江農本品牌管理咨詢公司等國內專業團隊,重點打造“吉字號”品牌,編寫了“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雜糧雜豆”“長白山人參”“吉林長白山黑木耳”等“吉字號”品牌發展戰略規劃,以及“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紅花生”“白城綠豆”“白城燕麥”“公主嶺玉米”“撫松人參”“汪清黑木耳”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規劃。
加強資金投入,助推品牌培育。通過協調農業農村部資金3500萬元,采取省直部門統籌推動、省市縣三級聯動、質量推動和品牌帶動等有力措施,加快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
加強標準化建設,夯實品牌質量基礎。推進“兩品一標”認證,推動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平臺與國家對接,實現品牌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并與吉林農業大學合作,制定了吉林長白山黑木耳、香菇、靈芝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
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有效推動產銷對接。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陜西等地組織專場吉林省優勢特色農產品宣傳推介、產銷對接活動;在福建、香港、澳門、韓國、日本等地,集中開展“長白山人參”品牌新聞發布會、品牌推介會、參王拍賣會、國際人參大會等宣傳推介活動,成功舉辦5屆“長白山人參”美食大賽;在北京和杭州建立5家吉林省優質特色農產品專營店,創建“長白山人參”“吉林長白山黑木耳”官網、官方微信公眾號,并在淘寶、京東等網站開設網店。
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品牌影響力。通過聘請形象代言人,機場車站投放燈箱廣告牌,制作播出紀錄片和廣告,舉辦論壇、評選等方式,讓“吉字號” 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認可度和美譽度明顯提升。 “梅河大米、榆樹大米、雙陽梅花鹿”等四個產品獲得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吉林農嫂”鮮食玉米、“德樂圓”鮮食玉米、扶余四粒紅花生、查干湖黃小米等25個農產品品牌榮獲中國農交會金獎;撫松人參、汪清黑木耳、舒蘭大米、九臺貢米、榆樹大米等11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全國300個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名錄;48家農業企業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59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錄入中國農業品牌公共服務平臺。
截至目前,我省重點培育79個市級以上區域公用品牌,188個企業品牌,267個產品品牌。全省有效使用“兩品一標”產品數量1382個,其中有機農產品160個,綠色食品1198個,農產品地理標志24個。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助推產業升級強農富民
品牌是質量、安全和效益的象征。優質的原料是“吉字號”農產品品牌質量安全的根本保障。我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通過創建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農業全程標準化、農業全產業鏈融合,以標準確保品牌底氣,引領產業升級。
群山環繞、泉水甘甜、林木繁茂、空氣潔凈,在蛟河市黃松甸鎮偉光村黑木耳產業園區,圓柱狀的菌袋一串串整齊地擺放在棚架上,形狀各異肥嘟嘟的黑木耳從遍布菌袋四周的小孔中探出頭來,長勢喜人,競相綻放。
農民在“品牌”戰略的引領下,實現了增收致富。“我們村95%的村民都選擇種植黑木耳。2014年,從吊栽木耳開始起步,1畝地地栽能種2萬段,吊栽能種9萬段。我這3畝地種了15萬段木耳,一年掙了20多萬元。”談起現在的收益,村民劉立志笑得合不攏嘴。
今年,我省持續開展“吉林長白山黑木耳”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工作,率先在汪清、蛟河、敦化、靖宇等核心產區,推行統一菌種生產、菌袋配料、栽培模式、生長環境、分選加工標準,輻射帶動省內其他產區規范生產,集中打造全國黑木耳標準化生產、高質量發展示范樣板。
生產基地將嚴格按照要求完善組織管理、生產管理、技術服務、基礎設施和產業化經營等體系建設,實現產地環境、產品品種、生產流通、標準化管理和全程質量控制。
通過農業品牌培育,有效推動產地市場建設。蛟河黃松甸、汪清天橋嶺成為全國黑木耳重要集散地。汪清縣天橋嶺黑木耳大市場年銷售1.5萬噸,交易額16億元,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截至目前,全省創建國家級特優區10個(包括長白山森工集團1個),位列東北三省第一名。省級特優區32個、市級特優區79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3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3個,良好農業規范(GAP)基地認證2個。
“今后,我們將繼續抓好產銷對接,擴大品牌影響力,著力加強創意策劃,強化品牌服務支撐,積極開展線上營銷,拓寬品牌推廣渠道,不斷強化政策賦能,激活品牌提升動力。”省農業農村廳工作人員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