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片茶葉的守護說起——知識產權司法行政協同保護的重慶探索
8月24日,在永川秀芽茶葉種植基地,茶農正在查看茶葉的病蟲害情況。新華網 陳雨 攝
一杯茶,喝入口中,先得其苦,再得其甘。品茶,就是品人生,人有成長過程,永川秀芽也有自己的“成長”過程。“永川秀芽”是重慶市20世紀60年代誕生的茶葉品牌,2012年成為重慶市首個茶葉產品地理標志商標。然而,隨著“永川秀芽”品牌影響力逐漸擴大,一些不良商家也打起“永川秀芽”的歪主意,“真假秀芽”讓消費者眼花繚亂。
“永川秀芽”是重慶眾多地理標志之一,地理標志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為知識產權護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重慶的做法是不斷加強統籌謀劃,積極探索知識產權保護的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并存的“雙軌制”模式,加強行刑銜接,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的長效機制。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有效發明專利35309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1.32件,有效注冊商標總量60.39萬件,馳名商標總量160件,地理標志總量276件,培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2個,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13個,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園區4個,國家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225家,貫標達標企業1200家……這是屬于重慶的知識產權綜合實力,這些數字背后是保護知識產權的重慶探索。
真假難辨 保護“永川秀芽”迫在眉睫
竹海蒼茫,茶林廣袤,3萬畝茶園掩映于5萬畝天然竹林之中。這里是位于重慶市永川區的國家森林公園——中國茶山竹海。
早春二月,“茶山竹海”的春茶進入采摘期。將一芽一葉的初展鮮葉采來,經殺青、揉捻、抖水、做條、烘干五道工序精細加工,便成了條索緊直細秀、香氣鮮嫩濃郁、滋味鮮醇回甘的“永川秀芽”。
獨特的光照、適宜的溫濕度和水質控制、土質地貌,讓“永川秀芽”的獨特品質和口感被消費者口碑相傳。在國際、國內名優茶評比中,永川秀芽曾獲得27個金獎、56個銀獎、優質獎,早在1989年,“永川秀芽”就被評為全國名茶。
然而,在“永川秀芽”香飄萬里的同時,一些不是產自永川的“永川秀芽”大量涌現。
“大概是2005年前后,很多外地的茶葉都借著‘永川秀芽’的知名度,掛羊頭賣狗肉。茶葉的價格從幾十到幾千塊不等,味道也是千差萬別。真假秀芽,讓大家難以分辨。那個時候,我們意識到,必須要保住‘永川秀芽’的信譽,才能讓這個產業真正的發展壯大。”重慶市永川區茶葉行業協會會長陳如寨說。
當地一家知名茶企的負責人分析,經過多年的積累,“永川秀芽”已經與當地自然、人文因素密切相連,“永川秀芽”已經成為一個公共品牌資源。所有生產“永川秀芽”的企業都寄生于這棵大樹,在“永川秀芽”這個品牌下,人們似乎并不關心具體的生產企業。如果這個公共品牌得不到保護,無論茶葉企業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做大自己的品牌,最終,這一公共資源也將不復存在。因此,保護“永川秀芽”這個區域公共品牌迫在眉睫。
8月24日,“永川秀芽”綜合保護專項行動工作人員正在檢查茶葉生產設備。新華網 陳雨 攝
綜合保護 多部門攜手擦亮金字招牌
如何保護“永川秀芽”?當地政府、行業協會、市場監管部門、企業積極行動,一套組合拳在當地迅速展開。
2005年,當地正式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提出注冊申請“永川秀芽”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09年12月,“永川秀芽”地理標志初次獲批進入公示。2012年,“永川秀芽”成為重慶市首個茶葉產品地理標志商標。
取得產品地理標志商標后,永川區茶葉行業協會開始著手建立一整套管理體系和質量體系,做好后續管理工作。在統一商標標志的前提下,使用地域認同、樣式統一的商品包裝,必須要對企業的相關產品進行抽檢,以保證產品質量,維護商標價值。
除了行業自律,對市場進行監管同樣重要。為進一步確保“永川秀芽”地理標志商標的規范使用,近年來,永川區市場監管局聯合農業農村委、檢察院、農產品監測等部門,定期、不定期對茶葉開展質量監測、安全執法和合法使用品牌檢查。
“請問你們的產品有沒有遭遇侵權?是否按規定張貼地理標志?……”8月24日,在永川區永榮茶廠內,永川區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接連詢問茶企負責人。在茶企負責人的介紹下,工作人員來到凍庫,仔細查看儲存新茶張貼地理標志的情況。
“是不是永川秀芽,首先要看茶葉包裝上有沒有張貼地理標志。”檢查現場,永川區農委工作人員介紹,這個標志具有數碼防偽的功能,通過掃碼就能看到哪些企業獲得授權。
“別看標志小,卻是很重要,永川秀芽是個寶,人人都要保護好……”檢查結束后,永川區檢察院干警現場向茶企員工開講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
今年4月起,在重慶市市場監管局和市檢察院等部門指導下,永川區市場監管局、區檢察院、區農業農村委多次聯合開展“永川秀芽”綜合保護專項行動,永榮茶廠是本次檢查對象之一。據了解,本次專項行動檢查對象涵蓋全區所有茶企和產業經銷商。
“綜合保護擦亮金字招牌。在這次專項行動中,我們發現,近年來,通過永川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目前,永川區內,茶企、經銷商、茶農都有較強的茶葉品牌保護意識,違規使用地理標志商標和售賣假冒‘永川秀芽’已經是個別現象。”永川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本次專項行動中,重慶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為了賣個好價錢,重慶市其他區縣及市外其他省市還存在“傍名牌”現象,市場上仍有部分無商標、無廠址的茶葉產品使用“永川秀芽”標識。接下來,重慶市市場監管局和市檢察院等相關部門,將對發現的線索進行摸排,一旦查實,將依法依規嚴厲打擊。
8月24日,“永川秀芽”綜合保護專項行動工作人員正在檢查茶葉包裝是否符合規范。新華網 陳雨 攝
多方受益 保護知識產權成共識
“把茶葉市場整治好了,假貨少了,我們的真貨才更好賣。”在8月24日的聯合檢查中,走訪的不少“永川秀芽”銷售商家都對行政、檢察機關聯合打擊假冒偽劣行為的行動給予充分理解、支持。
“永川秀芽”也讓當地茶農鼓了腰包。來自永川區永榮鎮王家壩村的茶農譚大爺說,今年春茶一季,自家二十多畝茶園收入將近10萬元,加上夏秋茶,估計今年會有一份相當可觀的收入。
事實上,在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永川秀芽”的品牌效應日益凸顯。2020年,“永川秀芽”產值達9億元,帶動了本地3萬余名山區農民種茶,年人均收入從2010年的2300元增長到2020年的1.3萬元,增長了五倍多;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由商標注冊前的8家增加到50余家,產值上千萬的4家;每年帶動增加旅游收入1.5億元以上;直接或間接提供就業崗位5萬余個。
“永川秀芽”地理標志保護,是近年來重慶探索推進知識產權中司法和行政協同保護的縮影。
為了讓司法和行政鏈接更加順暢,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合力,重慶探索建立了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綜合管理體制,實施知識產權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在部門間建立健全聯席會議、線索通報、案件流轉、執法聯動、檢驗鑒定結果互認等制度機制,實現資源共享、成果共享,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
今年5月,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市版權局、市知識產權局、市文化旅游委召開加強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工作座談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意見》,六部門聯手加強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
7月,重慶市檢察院聯合市經信委、市知識產權局確立“知識產權綜合保護聯系點”,強化重慶市51家知名企業知識產權綜合保護,形成打擊合力。
目前,重慶市市場管理局、市高法院、市司法局已簽訂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合作協議,推動建立知識產權糾紛“訴調對接”機制。市公安局、市環境保護局等部門簽署知識產權相關合作備忘錄14個,行政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協同配合不斷加強。
同時,重慶還大力推動全市侵權假冒違法犯罪案件信息錄入工作。以“重慶市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為依托,加強行政執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的信息溝通和數據共享,截至5月25日,平臺共錄入行政處罰案件15847件。
近年來,重慶市場監管部門積極履行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職責,持續開展了“鐵拳”、“藍天”、重點市場整治等專項執法行動,為“中國勁酒”“六個核桃”“鄂爾多斯”“雙匯”等多個知名品牌打假維權。2018年至2020年,全系統共查辦商標侵權案件1039件,案值2606.54萬元,案件年平均增長6%;查辦專利違法案件449件,案值14.62萬元,案件年平均增長12%,移送司法機關案件122件。
其中,2019年與公安部門聯合查辦的特大制售假劣低鈉食鹽系列案,涉案區縣17個,查扣假劣食鹽71.5噸,抓獲犯罪嫌疑人6人;2020年與公安部門開展聯合行動,查處特大跨區域制售假冒“紅牛”飲料案,徹底斬斷涉及全國13省(區、市)制售的“黑鏈條”“黑通道”,抓獲涉案人員94人,其中刑事拘留17人,涉案金額1億余元。
下一步,重慶將繼續完善并落實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在案情通報、案件會商、案件移送、案件協查、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協作機制。同時,將進一步升級完善網絡信息共享平臺,繼續推動兩法銜接平臺的功能更新,暢通行政部門與司法部門數據對接,優化案件錄入、統計分析、信息共享等功能,并建立平臺交流共享機制,強化兩法銜接數據的分析應用。
此外,重慶將繼續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司法跨部門協同保護力度,結合各部門專項行動和本地實際,扎實開展聯合執法工作,并將聯合執法成效納入雙打工作考核體系,對本地制售侵權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實施有效打擊。
“力爭到2025年,全市知識產權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顯著成效,知識產權制度對優化營商環境、激勵創新的支撐作用有效發揮。”重慶市打擊侵權假冒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8月24日,“永川秀芽”綜合保護專項行動工作人員進茶企科普知識產權保護知識。新華網 陳雨 攝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