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賣出“全球果”背后 政府全鏈條助農的有益探索
10月末,茂名高州鎮江鎮的鑒河農場,梁錦玲的冷庫里近70萬斤龍眼、荔枝干果整裝待發。“錯峰賣到明年都行。”他把由政府補貼300萬元建起的龍眼加工廠打掃了一遍,胸有成竹地說。
“只要能摘得下來,都能賣得出去。”距離鎮江鎮40多公里外的根子鎮,何建和果蔬專業合作社的農戶今年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冷鏈”——由政府出資建起的“田頭小站”。
過去農業以抓生產為重,現在農民更關注怎么把產品賣出去。茂名海關9月2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茂名市出口鮮龍眼4128.8噸,同比增加47.4%。政府走上“前臺”提供服務,推動了傳統水果產業加入“中國制造”大軍。種植龍眼30多年的果農李子文明顯感到,市場在向好,近兩年龍眼價變得高了。
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全面推廣,茂名走上“前臺”提供服務,扶持本土龍頭企業,輻射全域果農,在種植、冷鏈物流、市場、加工等環節持續發力,助農增產增收的成果開始顯現,走出了一條全鏈條助農新路。但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完善冷鏈物流體系、發展規模農業,如何保障廣大散戶種植生產等,仍是需要繼續探索的課題。
種植
推廣水肥一體化養出高品質龍眼
從部隊退役后,梁錦玲在深圳寶安從事職教培訓工作。2009年,聽到朋友轉讓果園的消息,已經考慮退休回鄉的梁錦玲動了接手的念頭。
“我們從小就在田里摘荔枝龍眼吃。”作為土生土長的茂名人,梁錦玲對經營果園充滿信心。2013年,他離職后全職打理果園才意識到,靠老辦法要實現高收益很難。過去茂名大部分荔枝和龍眼,剝開皮后汁水會滴出來,口感不好,不利于保鮮,賣不到高價。
梁錦玲決心求變。不久后,他在海南認識了研究荔枝數十年的王廷標。剝開王廷標種的荔枝,顆顆晶瑩,口感甘甜,“掉在地上不沾沙”,而且存放數月都不變質。向王廷標請教后,梁錦玲才明白,關鍵是水肥一體化。
水肥一體化,即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供肥,水肥相融后,通過管道和滴頭進行滴灌,均勻、定時、定量地浸潤作物根系發育生長區域。特別是冬天缺水期,能主動給荔枝、龍眼施肥灌水促進生長。
然而,管道體系的鋪設,需要大量資金。2014年以來,茂名市利用國家建設現代農業資金,實施廣東省特色水果產業帶項目,改善果園環境條件,推廣水肥一體化。梁錦玲的果園獲得了資金支持。
如今,梁錦玲在鎮江鎮有面積超過600畝的果園,山頂種荔枝,山腰種龍眼,水肥一體化的管道能通達每一棵果樹,實現定時定量滴灌;園區內主干道實現道路硬體化標準化,田頭采摘后即裝車發貨。“我的龍眼摘下來顆顆一樣,常溫下一個月不會壞,這就是肥水種養出來的。”
除了肥水管理,梁錦玲還和周邊的農戶一起參加政府組織的免費培訓會,農科院、華農教授會深入果園指導生產管理。“技術支撐很有必要,有專家指點,再結合自己的觀察,產量和品質可以更上一個臺階。”梁錦玲說。
冷鏈
建起“田頭小站”采摘后立刻保鮮
果農李子文一家在茂名高州有超過900畝的龍眼果園,一直以來都是通過雇請車隊往珠三角市場、超市發售鮮果。為避免鮮果變質,每天6時前就得進入市場。
近年電商創業走熱,為多渠道分發、提高利潤空間,李子文讓兒子李益辭掉了廣州的工作,回家做電商。打開電商渠道后,李子文父子卻經常犯難,冷鏈物流體系不成熟,有的生意只能眼睜睜放棄,“運輸超過3天的訂單,有生意也不敢做”。
保鮮難是果蔬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農民增產不增收,原因之一就是果蔬的損耗率太高。
為解決這一難題,2021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打造50個全國田頭倉儲冷鏈試點。
在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下,茂名率先在高州啟動荔枝田頭冷鏈物流體系“田頭小站”建設,攜手分揀設備企業、數字企業和冷鏈物流設備企業共同探索,解決“最初一公里”難題。
高州市根子鎮何建和果蔬專業合作社是“田頭小站”最早的一批受益者。每天荔枝采摘下來,荔農直接送到“田頭小站”進行預冷,在智能化分揀設備生產線上,經歷泡冰、清洗、殺菌、分級、包裝、過磅等環節,實現田頭發貨、全程低溫。
何建和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建和告訴記者,“田頭小站”不僅省去了巨大的人工成本,自動化分揀把好了鮮果質量關,而且把鮮果的保鮮時限延長了2—3天,解決了荔枝運輸期短、貨架期短的痛點。
高州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梁子勝介紹,根據經營主體、占地規模和功能,高州創新推出了ABC三類共46個“田頭小站”,解決水果采摘后的田頭預冷、分揀分級、包裝、加工及倉儲等難題。A類就是何建和果蔬專業合作社的“田頭小站”,面積最大,內設大數據平臺,實時更新水果銷售情況;B類共計25個,像個“大冰箱”供小農戶使用;C類是冷鏈車,承擔移動冷鏈和冷鏈運輸的功能,目前有20輛。
“田頭小站”的嘗試只是開始。梁子勝透露,目前茂名正積極謀劃聯合多方一起打造“田頭小站”的冷鏈調配平臺,屆時果農可按需申請調用,并能在不同時令水果中流轉使用。
促銷
政府“前臺”服務擴大品牌影響力
“從4元多,到7元多,越摘越高價。”從販賣到種植,李子文與龍眼打交道有30多年,2020年龍眼越摘價越高,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龍眼和荔枝都屬于季節性水果,市場價受上市時間的影響很大。最先上市時因為稀缺,單價往往很高;隨著果品的集中成熟,價格又會逐步降下來。“但去年是例外,賺到了‘大錢’。”李子文笑著說。
這一現象看似違反市場經濟規律,實則有跡可循。2020年起,茂名非常重視荔枝、龍眼銷售,組織現場推介會、品鑒會等各類活動,推廣成效也很明顯。
李子文口中的現場推介會等活動,源于省農業農村廳推行的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即建立“1”個農產品大數據平臺,以大數據指導生產引領銷售;組建銷區采購商和培養產區經紀人“2”支隊伍;拓展銷區和產區“2”大市場;策劃采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2”場活動;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致富等“1”攬子目標。2020年以來,茂名結合本地優勢,大力推進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先后針對荔枝、龍眼布局,推動農產品生產和市場雙輪驅動發展。
政府走上“前臺”參與銷售,成果是顯著的,不僅幫助農民找到了銷售渠道,同時也擴大了地區農業品牌的影響力。以今年高州市策劃的采購商對接大會為例,龍眼上市期間,前來采購的龍眼經銷商,通過高州市政府設立的采購商服務中心,不僅能享受3天的免費食宿,還能了解各個鎮龍眼分布情況,避免了往年來到高州,不知道到哪里采購的麻煩。
加工
扶持農業產業園提高商品附加值
即使我國在農業現代化的探索持續了幾十年,但農業種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門靠天吃飯的手藝。對于種植龍眼的農戶來說,風險會更大一些:龍眼采摘季恰好是臺風多發期。
梁錦玲回憶,自2009年底開始承包果園,前后投入了40多萬元,到2010年第1個成熟采摘季,采摘才進行到第3天,忽然吹起了臺風,到最后只收回了六七萬元。
梁錦玲事后總結,“風傷的果其實可以加工成桂圓肉,關鍵是那時自己沒有加工的能力”。
即使技術不夠,為降低風險,次年梁錦玲還是支起了龍眼加工的攤子,暑假請周邊村民手工剝殼,再用土灶燒柴火進行烘焙。“這樣下來,果子不會白白浪費掉了。”梁錦玲開始認識到,除了做品牌外,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也很重要。
2019年,高州市龍眼產業園獲批廣東省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梁錦玲通過申請獲得了300萬元資金扶持,用以完善龍眼加工廠房和購買自動化生產機器。龍眼鮮果通過這條移動生產線,最快只需3個小時就能完成干果交付。“我們一天能處理5萬多斤鮮果,生產出來的龍眼肉顆顆金黃,沒有焦糊味。”梁錦玲說。
高州龍眼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域覆蓋鎮江鎮、沙田鎮、荷塘鎮、石仔嶺、寶光街道,園內約有50%的農村勞動力直接從事龍眼種植與加工行業。今年是梁錦玲的龍眼產業園投用第一年,加工荔枝、龍眼鮮果300萬斤,其中向周邊農戶收購170萬斤,收購均價約2元/斤。而且,產業園不僅能加工龍眼,還可以進行荔枝、番薯、芒果、柚子等農作物的初加工。
在梁錦玲看來,龍眼產業園的落成,對周邊的農戶有很強的輻射作用。產業園會向周邊農戶收購賣不出去的鮮果進行加工,至少能保證農戶一年的辛苦不會完全白費。
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打開了農產品的新銷路。該體系背后是全方位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鏈條助農的創新舉措。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深化,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更多農戶將在全鏈條助農中受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