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農產品品牌建設內涵讓“深在閨中”變成“大眾熱捧”
日前,2021全國農商互聯暨鄉村振興產銷對接大會在江蘇南京白馬農業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大會以“品牌引領循環互通鄉村振興”為主題,搭建展示推介、產銷對接、品牌發布、產業鏈供應鏈資源合作的平臺,強化產銷銜接機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共謀鄉村振興路徑、共享農商互聯資源。
“貨好也得會吆喝?!睘樽尭唷吧钤陂|中”的農產品變成“大眾熱捧”,近些年來,各地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建設,持續開展地方特產行銷活動,甚至定期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各地城市舉辦巡展和產銷對接活動,推動地方名優特產走出去。地方政府及其主要官員也主動依托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各大電商平臺拓寬地方名優特產銷售渠道。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質量品牌為保障,塑造了“好山好水出好物”的品牌新形象。如柳州螺螄粉、祁門紅茶、陽澄湖大閘蟹等地方特色農產品享譽全國,遠銷海外。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農產品品牌形象建設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農民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如何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是助力鄉村振興的一篇大文章。
借助文化力量,提升農產品品牌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豐厚的物質生活所帶來的滿足感,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富裕。尤其是處于當今社會文化、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隨著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疊加,那些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產品更易受到消費者的追捧。因此,在農產品品牌推廣過程中,地方政府和企業不僅要注重農產品品質,更應重視農產品精神文化層面價值的挖掘,賦予農產品品牌一定的文化內涵,使消費者能從農產品品牌文化解析上捕捉到其精神層面的需求。這就需要在農產品社會推廣過程中注重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為農產品的社會化推廣定下地域文化、鄉土情感的基調,從而吸引具有相同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費者關注農產品品牌。
利用現代手段,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當前除了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專欄等傳統官方媒體,對農產品品牌進行推介、評選、推優等活動外,還要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和新媒體以及展會等多種促銷手段,宣傳農產品品牌,拓寬農產品產銷渠道。同時,還要重視現代物流新業態,廣泛運用現代配送體系、農產品電商等方式,開展“線上交易,線下運輸”的銷售產業鏈。加快引導各類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通過品牌注冊、培育、拓展、保護等手段,創建自身品牌,保護知識產權,努力打造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的新型農業產業品牌。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農產品品牌標準。品牌,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靈魂。過去農民種地靠經驗,品牌意識淡薄,單靠農民自己也很難培育出優質農產品品牌。因此,各地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積極推行“標準化+”戰略。要立足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實際和特色品牌優勢,做到基地建設與農業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機結合,激活“龍頭”,帶動農民,走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在形成品牌農業產業格局的同時,逐步建立起既符合當地實際又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接軌的農業標準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品牌附加值,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