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風來,也要追風去” ——湖南永順多舉措助推莓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鮮采摘的芽茶與炒制后的莓茶。 彭嵐 攝
“等風來,也要追風去。”是湖南省永順縣毛壩鄉黨委書記彭嵐在微信個性簽名欄里寫下的。“如果說過去的‘風’是精準扶貧,今日的‘風’就是鄉村振興。”彭嵐對記者說。在基層工作多年的她,親歷了曾是國家深度貧困縣的永順在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帶領下,黨群同心,實干苦干、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實踐。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020年,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永順莓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作為古莓茶之鄉的永順,在拔掉“窮根”后正立足優勢莓茶產業,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開啟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然而永順莓茶起步較晚,如何“彎道超車”實現優質優價,成了擺在“彭嵐們”面前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
抓品質
制定技術規范,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
山巒重重,云海層層,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永順縣是莓茶生長的絕佳地帶,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終年濕度在80%左右,獨特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莓茶醇厚回甘的特征。
經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多家權威機構測定,永順莓茶富含黃酮類化合物(以二氫楊梅素為主),具有藥食兩用價值。永順莓茶原葉——顯齒蛇葡萄葉,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列入了2019年版藥食同源目錄。
雖有先天優勢,但永順莓茶產業起步較晚,標準化生產水平有待提高。過去,永順莓茶是以家庭式作坊和農戶自己家中炒鍋炒制的散茶為主,由于沒有統一的種植、加工、分級、檢驗標準和技術規程,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不少莓茶難以進入正規流通領域,致使產品銷售渠道變窄,制約莓茶產業的發展。
找準了病根,就得對癥下藥。近年來,永順組織編制了莓茶產業發展規劃,加強品種繁育,鼓勵優勢產區擴大規模。瞄準“古莓茶之鄉”的定位,永順加大野生莓茶資源保護與利用,對已發現的“綠莓茶”和“紅莓茶”兩大類的四個品種進行科學繁育。作為永順莓茶主產區的毛壩鄉,“十三五”期間,種植面積從1000畝增至1.1萬畝,截至2020年底,永順全縣莓茶種植面積為3.9萬畝。
“下個五年我們將主抓莓茶產業發展的質量。”彭嵐深知只有避免盲目擴大規模,提升莓茶標準化生產能力才能保證優質高產,促使產業健康發展。針對莓茶分級不夠精細和生產不夠規范的問題,永順制定了符合該地實際的莓茶質量控制技術規范,規定了永順莓茶的地域范圍、特定生產方式及質量安全規定等要求。
然而,產業的標準化生產和高質量發展沒法一蹴而就,相比于傳統茶,相對年輕的莓茶在規范化和標準化方面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在制定標準和執行方式方法上,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彭嵐介紹,永順縣已在毛壩鄉建立了茶葉農產品質量安全實驗室,該實驗室依托于鄉政府下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心,負責茶園內日常監測監管。
強品牌
立足自然人文稟賦,擦亮“永順莓茶”金字招牌
永順莓茶不僅具備獨特自然稟賦,還蘊含豐厚文化底蘊。千年土家文化、800年土司文化在莓茶芽葉上交匯,不少與莓茶相關的記載和傳說流傳至今。
聽當地老人講古,莓茶是青女帶來的。管人世間霜雪的青女化身為藤,變出草藥“遇火成霜”,守護一方百姓。將其進貢給土司王,土司王飲后連聲稱贊“美美美”,后來“美茶”被傳為莓茶。據永順縣志等典籍考證,唐、明、清朝均有當地百姓在野外采摘莓茶熬煮,用以解渴治病的記載。這些傳說和記載讓莓茶有了“土家神茶”“土司貢茶”“紅軍茶”等美譽。
如何將自然人文稟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打響區域公用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是關鍵。
“我們永順十年前就有很多合作社注冊莓茶品牌,全縣大大小小的莓茶品牌超過20個,一開始大家的力量比較分散,包裝質量參差不齊,損害了品牌發展。”河壩溪莓茶總經理彭先梅向記者介紹了過去永順在莓茶品牌建設上的困境。
品牌在“精”不在“多”,這個道理在永順已逐漸深入人心。近年來,為做大做強“永順莓茶”區域公用品牌,永順統一全縣用標主體包裝設計,制定了嚴格的公用品牌使用管理規定,加強品牌使用監管和保護。
如今,永順莓茶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2021年永順莓茶春茶上市價格較去年同期提高30%左右。據彭嵐介紹,近年來永順洽談莓茶合作、投資興業的企業明顯增多,富民增收效益明顯,2020年僅毛壩鄉受益農民就超1萬人,人均增收3000余元。
凝聚莓茶品牌文化,提升莓茶產品附加值,永順勢在必行。為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茶葉市場,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永順莓茶已發展出黑茯磚、速溶茶飲、莓茶月餅等新型產品。永順未來將繼續圍繞莓茶文化,加大莓茶產品研發力度,全力打造莓茶文創產品,加快莓茶日用品、保健品、茶飲料品等附屬產品研發。
拓渠道
線上線下聯動,積極開拓營銷渠道
莓茶每年的采摘季為4月至10月,這個季節再走進毛壩鄉的古莓茶園,已不見忙碌的采茶人,一株株深綠的野生藤蔓樹上已結出不少指甲蓋大小的紅色蛇葡萄。
毛壩鄉青妹子古莓茶園由26歲的返鄉創業大學生王斌創建。2016年,當時還在深圳做產品設計的他偶然發現,去云南旅游回來的同事對那里的“藤茶”贊不絕口。而這個“藤茶”就是莓茶的別稱。“后來我把家鄉的永順莓茶帶給他們喝,同事都說愛喝,我才發現原來城市里的年輕人對這個是有很大的需求的。”王斌說。
酒香也怕巷子深。王斌在之后的調研中發現,家鄉的莓茶品質佳,但在營銷推廣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
拓展營銷渠道,讓永順莓茶走出大山暢銷全國是當地共同的心愿。“過去這兩三年跟著政府在全國各地跑了不少展會,真是開了眼界,學了不少新東西。”彭先梅向記者介紹。近年來,永順多次組織企業參加“農交會”“綠博會”等重要展會和全國性、全省性品牌宣傳推介活動,屢次斬獲大獎。
然而,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疫情打亂了該地不少先前計劃的活動節奏,據彭嵐介紹,諸如線上本土網紅培育計劃和線下古莓茶文化節等活動暫時延期,“這也是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完善這些計劃,未來將它們做好做實,我有信心。”
未來永順毛壩鄉將繼續秉持“綠色、有機、生態”的產品定位,立足永順莓茶豐富的文化底蘊,重點打造“茶旅小鎮”文化IP,線上線下聯動發展網紅經濟,將毛壩鄉建成集茶產業、文化、旅游、宜居于一體的特色茶旅小鎮。
“IP要靠一磚一瓦來建,再遠的路一步步走總能到達。”彭嵐在微信朋友圈里寫道。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