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探索形成“兩山”轉化五種模式
四川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省96.6%的水系屬長江水系,境內1.87萬平方公里屬黃河流域,肩負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近年來,四川堅定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樹牢上游意識、堅決擔負上游責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探索“兩山”轉化經驗,實現了流域上游生態屏障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
筆者通過總結分析發現,四川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有5種模式,即山歌水經型、溢出效應型、騰籠換鳥型、品牌塑造型和文化鑄魂型。
一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為主導的“山歌水經型”。特點是立足特色資源優勢,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圍繞自身生態環境特點和生態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生態旅游,探索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的路徑,踐行“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
近年來,地處黃河流域上游的若爾蓋縣一改過去簡單的設卡收費經營模式,實施禁牧、限牧的草場每畝分別可得7.5元、2.5元生態獎補資金的政策,僅此一項當地牧民年人均增收700元。轄區內的花湖生態旅游區和黃河九曲第一灣景區每張門票中分別提取20元、12元反哺牧民,累計兌現景區生態生計補償超1億元。同時,以花湖、黃河第一灣兩大4A級景區為引擎,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一批文旅新業態也逐漸興起,目前共創造就業崗位1000余個。
二是以厚植生態本底帶動土地增值的“溢出效應型”。特點是將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與重塑優美生態環境并重,以增強要素資源吸附集聚和轉化能力為目標,推進城市新區或生態環境品質較差的舊城改造升級。通過開展公園城市建設營造高品質人居環境,吸引高附加值低污染產業,催生新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實現高端人才集聚,進而帶動區域資源要素升值溢價。
四川天府新區按照“把城市建在公園里、把組團嵌在綠地中”的理念,全面推行全域森林化建設,逐步構建“一山兩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的森林生態綠化體系布局,切實提升生態空間的生態價值,目前已吸引5000余家科技型企業在此聚集。在天府新區核心區域成都科學城里,先后引進中科曙光等國家級創新平臺11個、紫光集團等80余家數字經濟重點企業,新經濟浪潮開始在這里蓬勃發展。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帶動大批高新企業入駐,也不斷吸引高層次人才前來落戶安家就業,進而帶動區域板塊價值升級。
三是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的“騰籠換鳥型”。特點是抓好舊產業的“請出去”和新經濟的“引進來”,特別是在資源開發強度較大或資源利用枯竭的地區,圍繞擴容提質和轉型發展,通過綠色化改造、轉型升級,騰出生態環境容量,培育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產業,推動實現產業綠色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素有“萬里長江第一縣”之稱的宜賓南溪,近年來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大力實施企業退出或入園、排污口取締、漁民上岸轉產,系統推進長江生態綜合治理,昔日污水橫流、雜亂不堪的河岸搖身一變成為20余公里綠樹成蔭、草坪環繞的親水岸線。在“請出去”舊產業的同時,依托生態紅利“引進來”國際職教、文體賽事等新經濟業態,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發展轉型升級。2020年南溪區GDP實現191.02億元,增速達6.56%,榮獲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進步區。
四是以打造區域生態品牌為典型的“品牌塑造型”。特點是依托特色優質農業資源,按照借力生態、品牌賦能的思路,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打造特色區域公共品牌,發展品牌農業,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擦亮生態產品“金字招牌”,實現生態與發展協同互促。
近年來,四川省圍繞川茶、川菜、川豬、川果、川藥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大力實施農業品牌孵化、提升、創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現已擁有“三品一標”產品5000余個。四川泡菜、丹棱桔橙、唐家河蜂蜜3個地標榮獲國家級地理標志示范樣板稱號。安岳檸檬、蒲江獼猴桃等14個品牌入選“2020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區域品牌(地標產品)前100強,品牌總價值已超過千億元。通過做大品牌助推生態產品銷售增長,有效促進了區域生態產品價值轉換。
五是以彰顯特色生態文化為引領的“文化鑄魂型”。特點是挖掘本地“文化名片”并找到生態與文化的契合點,特別是在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區,依托生態資源稟賦條件,充分梳理當地文化脈絡,挖掘紅色文化、詩詞文化、民俗文化、三國文化等資源,讓綠水青山煥發人文的生命力與活力,創造出人在精神享受、知識獲取、休閑娛樂和美學體驗等方面的綜合效益。
地處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的寶興縣,曾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近年來,寶興縣將生態、文化元素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立足于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依托紅軍長征文化、大熊貓文化以及民族民俗文化等多樣化文化基因,推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把多彩的生態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目前已接待紅色教育培訓學員3萬余名,建成4個大熊貓文化基地、11條大熊貓特色旅游線路和20余種熊貓文創產品,挖掘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榮獲“四川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強縣”,2020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06億元。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