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推進“一畝山萬元錢”計劃:林下復合經營 農民“立體”賺錢
看著收下來的滿地香榧果,廖龍建的臉上藏不住喜悅。匡算了下,今年產量足足比前兩年高出20倍,簡直難以想象。之前,由于沒有掌握授粉的方法和時機,掛果很少。這回,經過前期專家們手把手地指點,授粉一次成功,加上管理得當,終于迎來大豐收。
廖龍建是浙江省淳安縣楓樹嶺鎮鳳凰廟村的村民,2014年開始種香榧,采取原生態栽培,照看可謂是萬般細心,用的還是有機肥。可自從掛果后,產量一直上不去。得知這一情況后,杭州市林科院很快下派專家上門問診,一通“把脈”后,藥到病除,讓廖龍建感激萬分。
不僅產量高了,而且產值也跟著漲。原來,在專家們的建議下,廖龍建引入復合經營模式:香榧林下種植三葉青、多花黃精等道地藥材,一塊山多種收入,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益。如此一來,還真實現了“一畝山萬元錢”的目標,比不少大田作物掙得還多。
現在村里,廖龍建既是大戶,又是帶頭人,不光自個兒富,還帶著村民一起富。山上的香榧林已有800多畝,很多老百姓也因此鼓起了腰包。廖龍建還專門注冊了個商標,準備今后統一生產和銷售,信心滿懷。
杭州雖為省會城市,但東部是平原,西部是山區,差異十分顯著。怎么來振興西部?產業發展無疑是重中之重。近年來,不與糧爭田,不與林爭地,杭州把“一畝山萬元錢”作為重要戰略舉措,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探索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和林下休憩等模式。
這并非突發奇想。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杭州市就開始探索雷竹覆蓋技術,之后又大力推廣香榧種植,“畝產論英雄”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山區本就地少,更不可能毀林造田,只能向空間要效益。對此,經過深入調研和論證,杭州梳理出11種模式,向全市鋪開“一畝山萬元錢”計劃。
很快,西部幾個縣(市、區)積極響應,因地制宜出政策,對示范基地、示范項目、示范村鎮,予以資金補助。像淳安縣,最高補助標準可達到2000元/畝;富陽對創新模式的扶持,更是可按總投資額的七成進行獎補。廖龍建就是在這股東風的吹拂下,開始投身創業。
光有政策配套還不夠,科技服務得跟上,讓項目如虎添翼。依托竹類、山核桃、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杭州建立了幾張產業科技服務網,聯村、聯戶、聯地塊,并將科研院所引到基層,建基地、搞示范,成功一個,就推廣一批。比如臨安橫畈竹筍專業合作社,經過8年時間,帶動的標準化生產就有1200多畝。
種得好有品質,關鍵更得賣得出,富得了民。杭州在延伸產業鏈條上做文章,圍繞林下產品的產品認證和精深加工,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區域品牌。以淳安為例,縣里就推出“淳六味”區域公用品牌,還建了個中藥材交易市場,解決農民創業的后顧之憂,為闖市場保駕護航。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杭州市已累計推進“一畝山萬元錢”57萬余畝,產值超過57億元。這一計劃名副其實地成為新時代林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照,成為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亮麗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