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樹葉“造富”彩云之南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片生長于山中的小樹葉,居然在歷經千年風雨后,能助力云南擺脫貧困,“長成”年產值高達千億元的支柱產業。
被譽為“中國普洱茶第一縣”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在過了立冬以后,依舊綠意盎然,溫暖如春。茶葉徹底改變了這里的窮困面貌。
如今作為云南全省茶產業綜合產值唯一突破百億元的產茶重點縣,勐海正在全力推進普洱茶產業綠色食品品牌建設,有序推進綠色食品茶園認證建設,有機茶園認證面積達25.7萬畝(含有機轉換),產品130個。
那么,奇跡是如何發生的呢?
千年古茶 源遠流長
云南是世界茶樹的起源地和最早的茶文化發祥地之一。
從普洱市景谷縣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茶科植物寬葉木蘭化石,到瀾滄江畔至今遺存的大量上千年的古茶樹、古茶園和無比豐富的茶種質資源,這都是茶起源于中國的有力見證。
世居于云南的少數民族,是最早發現野生茶并加以培育和使用的民族,促進了茶葉的早期傳播生活在云南的各少數民族與中華各民族一道,共同創造了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由于云南地處與中原內地“隔絕”的遙遠邊疆,在古代歷史文獻中關于云南茶的記載少之又少,直至明代,方有“普洱茶”一名及“昆明太華茶、大理感通茶、灣甸茶及順寧太平茶”等的出現。清代以后,普洱茶才多見于史料。古代文獻雖記載不多,但從大量栽培古茶園和文化遺存看,茶早已是云南各民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考證,云南早期開始有規模的茶葉種植與諸葛亮有關。清代云南地方文史資料中有關諸葛亮“教夷種茶”的記載很多。公元225年,諸葛亮以“和撫”戰略平定南中地區(主要在今云南、貴州及四川南部)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并在經濟上移民開墾土地,推廣先進農耕技術,幫助各少數民族發展生產,倡導種茶、用茶,改善生活,從而擴大了茶葉的種植和利用傳播,推動了早期云南茶業經濟的發展,這也是今天諸葛亮一直被云南種茶的少數民族尊為“茶祖”并祭祀他的原因。
云南各民族在長期對茶的栽種、加工、儲存、藥用、食用上積累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技藝,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茶文化,體現于日常飲食習俗中,以茶禮、茶俗、茶藝展現出來,如基諾族“臘攸”、布朗族“青竹茶”、佤族“燒茶”“烤茶”、哈尼族“哈尼節節”、白族“三道茶”、納西族“龍虎斗”、傈僳族“雷響茶”“油鹽茶”、藏族“酥油茶”、彝族“打油茶”等。其中,根植于云南民族文化發展起來的普洱茶,積淀了豐富文化的內涵,成為中國歷史名茶。
早在唐宋時,云南普洱茶就通過“茶馬古道”銷往西藏乃至域外。宋代至明代的“茶馬互市”,以鹽、茶、馬等為云南主要商品的貿易,促進了云茶的發展。明末,一些地方已是“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清初,每年僅銷往西藏的普洱茶就達3萬擔之多。茶業的興盛帶動了滇南、滇西南及滇西北茶馬古道交通線及商業集市的形成。
從清初開始,朝廷對普洱貢茶的需求不斷增大,清政府特在滇南等茶山大搞“改土歸流”,強化管理,并推行發展茶葉生產措施,以滇南“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漫撒、攸樂”六大茶山為主的產茶區,至清代中期已年產干茶8萬擔,嘉慶、道光年間達到了10多萬擔的盛況。嘉慶四年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出普洱屬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此外,《云南通志》《普洱府志》和《大清一統志》都有“蠻民雜居,以茶為市,仰食茶山”的記載。至民國初年,云南南部廣袤的山區到處都有人種茶、制茶、賣茶,茶山馬鈴回蕩,商旅塞途,茶葉生產貿易十分興隆。除六大茶山外,在今西雙版納州勐海的南糯、勐宋、布朗山、巴達等茶山及今普洱市的景邁、景東、景谷、瀾滄及今臨滄市的雙江、永德、鳳慶、云縣等,還有今保山的昌寧等沿瀾滄江中下游廣大區域都成為歷史上普洱茶主產區域和貿易集散地。
此外,除滇藏茶馬古道和遠至北京的貢茶大道外,還不斷拓展出至南亞、東南亞的茶馬古道和眾多商業集鎮,極大地帶動了各民族交流交融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遺憾的是,歷史上盛極一時的云茶經濟,由于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和社會動蕩一度走向衰落。
一葉報春 變了人間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云茶生產逐步恢復起來。
從20世紀50、60年代起,云南省致力抓茶葉發展,復墾老茶園,大力發展新茶園,并重點發展云南大葉種紅茶及綠茶。20世紀70年代,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開始自營出口普洱茶、紅茶。為滿足外銷市場對普洱茶的需求,在昆明茶廠試制成功了現代普洱茶,形成了生、熟普洱茶及紅茶、綠茶的生產。至1978年,全省茶園面積從1949年前的25萬畝發展到149.4萬畝,面積居全國第三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各產茶區及農墾系統不斷加大茶葉種植生產。1986年在全國率先進行生態茶園研究推廣,在速成高產的基礎上,開創了云南茶樹栽培生態化發展方向,加快了云茶發展。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茶葉進一步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消費品,普洱茶的價值不斷被人們重新發現,出現了從珠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普洱茶熱銷現象。從2004年起,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進一步重視和普洱茶品牌的有力帶動下,全省新種茶園面積平均每年以10萬畝以上速度遞增,至2007年突破500多萬畝,躍居全國第一。全省茶葉綜合產值達105.2億元,居全國第三。2010年在云南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推動下,云茶步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2014年,經過10年的發展,全省茶園面積達到595萬畝,茶葉總產量33.5萬噸,茶葉綜合產值370億元。在云南的許多地區,茶產業發展成了區域性支柱產業。至2016年全省茶葉種植面積610萬畝,采摘面積達575萬畝,總產量37.5萬噸,綜合產值達670余億元。在茶業經濟帶動下,云南茶文化也快速發展起來并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補充。
綠色黃金 產業造富
2016年是云南省實施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和扶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起步之年。為了精準扶貧,云南著力打好茶業這張高原特色農業牌。云南全省129個縣(市、區)中有110多個生產茶葉,其中茶園面積超萬畝的縣(市、區)有49個,涉及茶產業的人口達110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600多萬。茶葉種植面積大、地域廣、人口多,且主要集中分布在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的縣區。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打造“千億云茶”為目標,轉方式、調結構、抓質量、拓市場、增效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云茶綠色產業新一輪發展。
2017年,全省茶園面積已達615萬畝,總產量達40萬噸(其中普洱茶產量17萬噸),茶葉初制所(廠)8000多個、精制廠1000多個,精深加工規模居全國第二,已初步形成了以茶葉為主的大型工業園區,催生和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201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確定充分發揮云茶的綠色生態優勢,將“綠色云茶”產業打造成為廣大茶農脫貧奔小康的致富產業、貧困地區鄉村興旺發展的支撐產業;全省茶葉面積增至630萬畝,綜合產值843億元,提供就業崗位從2014年的30余萬個增至40余萬個;至2019年年底,在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下,將發展茶業作為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重要抓手,并以“茶+文化+旅游+科研+康養+特色產業”為主題,推動茶產業在三產融合中跨越發展,全省實現茶葉總產量43.1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達936億元。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引發全民對于大健康產業的重視,以綠色生態見長的云茶也因此受到人們更多關注。2020年云南省茶園面積發展到720萬畝,比2019年增長6.4%;全省茶葉綜合產值一舉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01.4億元,比2019年增長7%。同時,全省有機茶園和綠色茶園認證面積127.4萬畝,居全國首位,茶農來自茶產業的人均收入達4050元。茶業為云南的精準脫貧實實在在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經過70多年建設發展,云茶產業一躍成千億大產業,云南省將繼續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品牌”,在茶樹栽培上繼續圍繞著生態化、良種化、標準化進行茶葉商品生產基地建設,以生產生態安全的綠色食品茶、生態茶、無公害茶和有機茶為目標,建設云茶大產區。同時,大力推進“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建設,培育“一縣一業”及產業融合發展,加大以普洱茶為重點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及對茶文化發掘、弘揚和推廣,在鄉村振興中讓云茶在新時代更好更快地走向全國和世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