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崇義點綠成金走出生態富民路
生態資源豐富,但受地理條件限制,可耕作面積小、可利用土地少,規模化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有限,守著“綠色家底”卻找不到出路,這或許是不少地方都面臨的發展難題。
想要從“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到“一方水土致富一方人”,“啃山吃礦、賣山砍樹”越走越窮的老路肯定行不通,要破局就必須蹚出一條新路子。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打破常規、創新實踐,探索出一條“一產支撐、二產反哺、三產賦能”的生態富民之路,通過平臺孵化、品牌打造、產業示范,打造出“三產融合”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崇義模式”。
理念之變:小小南酸棗架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橋梁
“九分山半分田,半分道路、水面和莊園。”崇義縣地處贛湘邊界羅霄山脈東麓,森林覆蓋率高達88.3%。然而,這里卻面臨著“宜果山地少、宜田耕地少,缺乏規模發展空間”的窘境。
回望發展歷史,崇義也曾走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路子,鎢礦開采產業讓當地的經濟得到了暫時的快速發展,但也帶來了水土流失、廢棄礦山污染嚴重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發展與保護的沖突愈發凸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崇義人不斷轉變發展思路,走上了以生態促發展的路子。南酸棗產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這里有數不清的南酸棗樹,但果子直接吃又酸又澀,所以掉下來爛在地里,以前也根本沒人去管。”今年44歲的肖賓是崇義縣揚眉鎮揚眉寺村葫蘆洞小組的村民。讓他沒想到的是,以前這些無人問津的果子,現在卻成了幫助大家致富的“金錢果”。
這里的南酸棗,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加工而成的南酸棗糕等系列食品一經面市,便備受市場青睞,群眾在相關產業中也得到了實惠。
揚眉鎮鎮長朱劍華說:“體力好的村民,每人每天能撿到將近200斤的野生南酸棗。”據不完全統計,在揚眉鎮,每個貧困戶單是撿酸棗就能帶來1萬元以上的年純收入。
推進生態產業化,需要龍頭企業的強力拉動。在崇義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江西齊云山食品有限公司主動對接科研單位,不僅建起了南酸棗繁育基地、新優品系栽培示范區等,還邀請專家定期合作研發優質樹種,并將優選的南酸棗樹苗發放給當地村民,鼓勵村民自給自足種植南酸棗樹。“這樣既提高了酸棗的生產管理水平,又提高了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一舉兩得。”公司董事長劉志高說道。
如今,崇義縣擁有野生南酸棗26萬余畝,人工栽培南酸棗5萬余畝,年產南酸棗鮮果10萬余噸,研發的南酸棗系列食品年產值突破5億元。
為加快發展步伐,2018年,崇義縣制定出臺了《崇義縣加快科技創新平臺高質量發展的十二條政策》。“目前,總面積達562畝的葫蘆洞南酸棗科技示范園區,已累計吸引兩萬余人次到訪研學。集產、學、研、游為一體的南酸棗產業發展有聲有色。”揚眉鎮黨委書記郭繼蓮介紹說。
找對路子:“三產融合”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最大化
就在南酸棗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依托當地刺葡萄、臍橙、高山茶、梯田米等在內的特有物產,相關農業企業不斷興起。統計顯示,目前,崇義縣已有農業企業近300家。
在此基礎上,崇義縣開始謀劃著全新的戰略布局——“三產融合”。
但走好“三產融合”之路,并非易事。
經過探索,崇義縣生態產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還不夠寬闊、路徑還不夠通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充分。
“農業產業的品類雖多,但規模不大;產品加工有基礎,但產品還不夠豐富;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還未形成良好的品牌;三次產業結合不緊、相互促進不足、增值賦值不夠、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仍然存在。”崇義三產融合示范產業園負責人李復金表示,這些問題不僅使企業自身發展受到限制,而且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勢在必行。為改變各個農產品品牌“各自為戰”的局面,2020年7月,崇義縣組建了崇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注冊發布了“崇水山田”區域公共品牌,將南酸棗糕、有機米、高山茶等在內的九大系列50余類產品,統一以“崇水山田”品牌整體形象推向市場,從“零散叫賣”發展為“打包推廣”,切實提高農產品整體質量水平,增強企業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品牌戰略的成效很快顯現。“‘崇水山田’在市場上一炮打響。企業不再單打獨斗,而是共建共享,抱團發展。”李復金補充道。
2020年,崇義縣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度的11.9∶40.1∶48.0優化調整為12.5∶39.3∶48.2。品牌戰略僅實施一年,一產、三產比重增長,二產比重“瘦身”,產業結構更優化了。
為解決企業發展后勁問題,崇義縣通過貸款貼息、規模基地補貼等方式,建立龍頭企業數據庫和農戶檔案,保證每一個特色農產品至少有一家龍頭企業保障,同時把“旅游+工業”“旅游+農業”作為傳統工農業的有效補充,優化整合生態旅游資源。
此外,崇義縣還推動農旅、茶旅、康養融合發展,更是實現“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的蝶變。“豐富的生態旅游業態,游客來了有看頭、有玩頭、有樂頭,帶活了旅游經濟。”上堡梯田景區運營經理郭煜介紹,2020年,景區接待游客逾5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過50億元。
“三產融合”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保障體系。2019年,崇義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領導小組,明確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壓實推進三產融合的責任;制定出臺了《崇義縣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意見》,并對刺葡萄、南酸棗、竹木、茶葉、崇義水餃、梯田米、生態魚等七大產業制定專項實施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總體部署下,生態環境部對口支援崇義縣振興發展。8年來,生態環境部在政策、資金以及人才方面傾力支持,幫助崇義在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生態產業振興等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將融合之路走深、走實、走出效益,真的很不容易。”崇義縣委書記李國泉表示,崇義縣發展“三產融合”,注重一產突出管理提升、品質種植;二產圍繞一產精深加工,加強產品創新研發、豐富產品線;三產突出品牌打造,推進農旅、文旅、康旅及工旅等多業態融合。
李國泉欣慰地說道:“現在,‘三產融合’融活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雙向轉化路徑更寬了,‘生態富民’真正見到了實效。”
成功轉型: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
綠水青山夯實了“三產融合”的底氣,“三產融合”又厚植了綠水青山的底色。兩者良性互動,使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崇義模式”引領著崇義人民奔向幸福生活,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
據統計,在“三產融合”的帶動下,2020年,全縣生態經濟貢獻值超過了60%,地區生產總值比2015年增加36.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贛州全市平均水平。“三產融合”把越來越多的農民帶到了全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鏈”上,全縣“三產融合”受惠農民達6萬余人,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占增收額的95%。
“好生態真的可以致富。”崇義生態環境局局長肖新方表示,選擇走“三產融合”發展道路,就更應該呵護好大自然給予的綠水青山,全縣上下更自覺地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護滿目蒼翠、湛藍天空。
一組數據見證了崇義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效:2020年,崇義城區優良天數達361天,優良率達98%。兩個國控斷面、3個省控斷面、3個市控斷面水質全部優于Ⅲ類,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100%達標。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0個省級生態鄉鎮、83個市級生態村,自然保護區占全縣國土面積的17.3%,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占比近50%。
在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邁進的今天,崇義綠了山林、富了人民,還增了碳匯。初步估計,崇義縣人工種植的10萬畝南酸棗樹,每年可以固碳1.6萬噸-7.2萬噸,為崇義實現“雙碳”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區,既要守住青山、凈水、藍天,又要富民強縣,把握正確的方向尤為重要。從上世紀90年代“資源依賴型”經濟模式,到21世紀初的“環境友好型”經濟模式,再到如今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模式,一步步的艱難探索,一次次的開拓創新,以“綠起來”帶動“富起來”進而實現“強起來”,不斷印證著崇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轉型。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