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我國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必然選擇,是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破解我國農業農村資源環境突出問題的根本途徑。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對于建立綠色優質品牌,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生產,圍繞綠色發展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綠色農產品供不應求是新形勢
我國農產品生產一方面呈現總量充足、溫飽型農產品已經實現供需平衡甚至供過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又面臨需求升級、高端消費市場空間擴大但有效供給跟不上的挑戰。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升級趨勢明顯。我國居民食品消費正在加快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升級,“吃得健康”成為人民群眾關注重點。在此背景下,綠色農產品線上銷售火熱,消費需求增長迅猛。根據京東大數據,有機、綠色等已成為消費者搜索最多的與農產品品質相關的生態關鍵詞,2021年以來與農產品品質相關的關鍵詞的搜索量超過了2020年同期的2.5倍。
綠色農產品市場失靈是老問題
由于綠色農產品和普通農產品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通過肉眼甄別區分,導致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回報,做出失信行為,例如,用普通大米充當綠色大米來賣,用普通豬肉當綠色豬肉賣。消費者上當受騙之后就會對綠色農產品失去信任,進而惡性循環,綠色農產品得不到市場認可,不得不降價甚至虧本銷售,使其與常規農產品之間難以形成合理差價,挫傷了綠色農產品生產者的積極性,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出現市場失靈問題。
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是發展之要、當務之急
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須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把綠色優質農產品送上老百姓餐桌,就必須在狠抓農產品綠色生產的同時,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打通綠色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讓生產出來的綠色農產品賣得出、賣得遠、賣出好價錢,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雙贏”。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就必須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沒有完善的綠色農產品市場,就無法實現綠色農產品優質優價;在綠色農產品不能實現優質優價的情形下,農業經營主體就沒有生產綠色農產品的動力;而農業經營主體不愿意生產綠色農產品,就不會采用綠色生產方式;一旦農業經營主體不采用綠色生產方式,就無法實現農業綠色發展。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就必須在創新農業綠色技術、推行綠色生產模式的同時,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用“賣得出好價錢”吸引農業經營主體,激發其綠色生產的原動力。
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舉措
加強認證和全程監管,讓綠色農產品能夠一望便知。綠色農產品市場存在失信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綠色農產品和普通農產品的甄別困難,給了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者可以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機會,而且不容易被消費者辨別出來。因此,首先,要嚴格農產品認證行為,嚴把認證準入門檻,強化證后監管,提升認證權威性和公信力,讓消費者可以簡單、迅速、清晰地區分綠色農產品與一般農產品;其次,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將綠色農產品全部納入追溯管理;第三,要開通“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發揮消費者、行業監督作用。
培育和保護綠色品牌,讓綠色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品牌化是實現綠色農產品優質優價的有效路徑。要實施農業品牌培育行動,打造一大批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綠色農產品知名品牌,讓品牌成為吸引消費者的金字招牌。要遴選一批基礎好、時間久、影響大的綠色農產品品牌,實施農業品牌保護滾動計劃,提高品牌影響力、號召力和競爭力,打造百年老店。
抓好宣傳和法制建設,讓綠色農產品真正深入人心。要加大對綠色農產品品牌的宣傳力度,開展綠色食品進學校、進社區、進超市等活動,辦好農交會、綠博會、茶博會,提升公眾質量安全意識和科學識別能力,提高綠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要完善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一方面加大違法懲治力度,提高綠色農產品生產銷售中的失信成本。另一方面,鼓勵個人和組織消費綠色農產品,對消費綠色農產品的個人和組織給予更多保護。
(作者羅小鋒系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常慶欣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