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祁紅”名片 安徽祁門擁抱“萬里茶道”朋友圈
15日,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和申遺策略研討會在北京市召開,安徽省祁門縣通過視頻連線參會。 劉浩 攝
“祁門一手抓申遺工作的穩步推進,一手抓祁紅品牌建設推廣,不斷擦亮祁門紅茶這一世界名片。”安徽省祁門縣副縣長吳志英15日在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說。
當日,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和申遺策略研討會在北京市召開,安徽省祁門縣通過視頻連線參會。
“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之后在亞歐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國際商貿通道。17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茶葉南起福建武夷山,途經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穿越蒙古高原,最終抵達俄羅斯圣彼得堡,全程1.4萬多公里。
2019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萬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并設立“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
吳志英說,“萬里茶道”是貫穿亞歐大陸的國際商道,串聯了中俄蒙三國的文化遺產、秀美山水和民族風情,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文化旅游IP。“祁門縣申報萬里茶道遺產項目,旨在助力進一步拓展祁門紅茶國際市場,助力祁門紅茶產業做大做強。”
祁門縣盛產紅茶,祁門紅茶(簡稱祁紅)通過閶江運到江西鄱陽湖,之后到九江,再轉運至武漢,踏上萬里茶道,遠銷海內外。
近年來,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三級政府高度重視“萬里茶道”申遺工作,扎實推動聯盟成員間區域合作。
吳志英說,祁門縣積極對接萬里茶道聯合申遺辦,深入挖掘祁紅歷史文化內涵與縣域內萬里茶道歷史遺存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祁門縣申報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挖掘收集整理祁紅歷史資料,編輯了《祁門紅茶與萬里茶道》專刊,系統展示了近百年祁門紅茶的起源、發展、興盛以及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為該縣申報“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史料支撐。
祁門縣茶業改良場舊址、閶江古碼頭等古跡,見證了萬里茶道祁門段的水路運輸歷史。近年來,祁門縣委縣政府深化祁紅文化遺產發掘,做好沿線遺產點保護和環境風貌整治。
如今,茶業改良場大門、車間、操場等一應俱全,其中還保留有許多當年進口的制茶機械;閶江古碼頭,在清水碧波中,舊貌清晰可辨。
吳志英說,下一步,該縣將全力配合技術團隊對沿線文物點開展進一步的調研工作,重點是挖掘文物點與“萬里茶道”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挖掘現存茶業歷史遺存的突出價值。以現場資料為支撐,對該縣境內有重要價值的茶業遺存與歷史建筑給予項目、資金扶持,加強保護與管理,推動萬里茶道祁門段保護管理體系建設,切實維護好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吳志英表示,在挖掘保護祁紅歷史文化的同時,還將加大產品推廣力度,依托“萬里茶道”品牌影響力,立足茶園、紅茶博物館等業態,增加茶產業附加值,實現茶產業生產工藝、茶文化、茶園生態等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形成“茶葉+旅游”茶旅產業融合新模式,推動茶旅合作,吸引更多境內外游客來體驗尋茶之旅。(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