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新解品牌紅 ——探析地標農產品建設的“吉安思維”
近日,一份《實施意見》被擺上了臺前:江西省吉安市將深入實施“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構建“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認證體系,提升吉安綠色有機農產品競爭力,有效開拓吉安農產品國內外市場。
在吉安市奮力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江西省共富共享美好生活實踐區、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三區”的過程中,地理標志農產品成為連接“老”與“新”的重要一環。目前,吉安市共有三湖紅桔、吉安紅毛鴨、泰和烏雞、井岡竹筍、井岡紅米、登龍粉芋、峽江水牛、遂川狗牯腦茶8個地理標志農產品,正在申請井岡蜜柚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
“實施富民產業和‘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提質增效工程,堅持品牌化運營,實現統一商標使用、統一質量管理、統一市場營銷,建設全國優質蜜柚基地。”吉安市市長羅文江在吉安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
一片來自山上的茶葉,如何突破地理空間局限,讓更多本地人參與進來、讓更多省外消費者熟知并認可?
遂川狗牯腦茶施展“下山功夫”
這天,羅傳紅的狗牯腦茶店里迎來了一名特殊的顧客——來自阿里巴巴的鄉村振興特派員湯得宗。“我預計在遂川掛點兩年,對于狗牯腦茶我們也會提供流量扶持,擴大品牌影響力。”湯得宗表示。
羅傳紅來自吉安市遂川縣湯湖鎮,那里也是狗牯腦茶的發源地,他注冊成立了遂川縣湯湖狗頭山精制茶廠。“‘牯’就是公狗的意思,‘腦’就是頭,‘狗牯腦’就是遂川土話對‘狗頭山’的叫法。”羅傳紅告訴記者,為了讓狗牯腦茶“下山”,遂川人做了不少功課。
“別小看這一片葉子,里面學問可大了。”羅傳紅拿起一片茶葉說,“狗牯腦茶純手工采摘,僅從芽、葉的形態就分為‘單芽’‘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一葉展開’等,既是采摘標準,又是品質標準。”在加工上,遂川狗牯腦茶要經過兩次殺青、兩次揉捻,一共8道工序。經檢測,狗牯腦茶的茶多酚、氨基酸等含量要高于其他綠茶,5次沖泡后還有余味。
“天生麗質”,這是江西省茶產業聯合會會長王曉鴻對狗牯腦茶等江西茶的形象描述。然而,“大家閨秀”也容易“深在閨中人未識”,特別是動輒1000多元/盒的狗牯腦茶,想要打開市場就更需費一番功夫。
對于拓展市場,羅傳紅感觸頗深:“政府提供扶持資金,鼓勵我們去開拓銷售市場,給我們幫了大忙。”像羅傳紅這樣的本地產銷大戶,在北上廣深等地每開設一家狗牯腦茶專賣店,最高可以獲得10萬元政府補貼。目前,羅傳紅的年銷售額達800萬元,全國零售端的增值更是超過2000萬元。
“我們每年都會對這些省外開設的專賣店進行考察驗收,引導他們統一門頭樣式、產品加貼二維碼防偽溯源標貼等。”遂川縣茶產業發展中心袁三華告訴記者,政府加強監管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供服務。
市場打開了,茶葉價格消費者能不能接受?供應能不能跟上需求?在珠田鄉洋湖村,藍導委管理著一片占地1200畝的新建茶園,不同于湯湖鎮,這里受制于厚層紅砂巖紅壤的土地條件,種起茶來要更難些。“好在有新建茶園獎補,給我們分擔了不少壓力。”藍導委說。
為鼓勵適度規模發展,遂川縣對連片新建50畝以上的茶園,每畝獎補1200元,分3年按比例兌現;同時,對于改造提升老舊茶園、拋荒茶園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每畝獎補600元;實施了茶園綠色防控技術的主體,還會按照購置設備價格的50%得到資金獎補。
遂川人有多愛種茶?據統計,2012年以來,遂川縣在茶產業上累計投入資金2.4億余元。截至2020年底,遂川縣的茶園面積達到28.7萬畝,平均每人半畝茶園。
藍導委也在盤算著新的種茶方式,他的茶園里間隔種植了油茶,部分地塊的茶樹還“修剪了平頭”:“油茶的根系可以起到保水保肥的效果,等到噴灌設施到位后,原先基本放棄的夏秋茶可以撿起來了。”
夏秋茶的供應也是羅傳紅愿意看到的。“針對電商,我打算推出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而夏秋茶可以降低成本,與傳統的高價茶形成梯度,進一步占領市場。”羅傳紅希望湯得宗帶來的流量扶持可以拓寬狗牯腦茶“下山進城”的通道。
“堅持‘以茶立縣’,穩規模、提質量、育龍頭、拓市場、強品牌將成為主攻方向。”遂川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古志偉概括了狗牯腦茶“十四五”期間的發展思路。
一只主打“養生”概念的烏雞,如何吃得好更吃得明白,實現“從種苗到餐桌”的品質傳承?
泰和烏雞林下“健步走”
養了大半輩子烏雞的農民曾昭華沒想到,有一天他的泰和烏雞也能成為“網紅主播”。在吉安市泰和縣武山墾殖場,烏小鮮品牌創始人李坊亮找到了曾昭華。“都說泰和烏雞有營養、湯好喝,烏雞究竟什么樣子、生長環境如何?消費者‘眼見’才為實。”李坊亮告訴記者,他準備在曾昭華的雞舍里建一個直播基地,并在烏小鮮餐廳中播放實時畫面。
泰和烏雞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雞,雞肉中的膠原蛋白、“腦黃金”等物質讓泰和烏雞不僅美味,更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然而,渾身是寶的泰和烏雞在銷售上卻并不具備天然優勢。“目前,泰和縣還沒有專門從事冷鏈運輸的企業,物流成本高,用順豐快遞寄出一只冰鮮的泰和烏雞,僅運費就需要30多元。”泰和縣泰和烏雞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肖小勇坦陳。
與肖小勇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江西汪陂途泰和烏雞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歐陽文逵。“一只泰和烏雞吃下3斤飼料也只能長七八兩肉,而每斤的零售價超過100元,飼養周期長、料肉比低,再加上養殖密度小,整體成本偏高。”歐陽文逵告訴記者,單純的電商渠道并不能從根本上緩解泰和烏雞銷售方面的壓力,“相反,線上每成交一名客戶,在流量上的投入最高能到五六十元。”
因此,如何把泰和烏雞賣好、賣出價值,成為泰和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充分挖掘泰和烏雞的經濟價值、藥用價值、觀賞價值,實現賣雞肉和賣雞蛋‘兩條腿走路’。”肖小勇表示。
提升價值的首要工作是搞清楚泰和烏雞到底好在哪里。2017年2月,泰和縣政府投入300萬元委托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系統解析泰和烏雞(蛋)的營養成分,“烏雞蛋中富含硒”的結論正是來源于此項研究;2021年4月,泰和縣明確由縣財政投入2500萬元(分5年),與浙江大學共同建立浙江大學泰和烏雞產業技術聯合研究中心,開展品種、飼料、產品加工、藥用價值利用等全產業鏈研發和成果轉化;2021年7月,泰和縣又投入500萬元委托江西中醫健康產業研究院確定泰和烏雞的家系及藥用特征,并開展種質資源調查、研制SNP芯片等。“深耕基礎研究領域,就是為了告別‘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尷尬處境,讓消費者一眼看明白價值所在,更讓縣里明確發展方向。”肖小勇說。
但是,主打養生的泰和烏雞不能只有“滿屏的檢測報告”,原產地屬性往往是消費者更為看重的。曾昭華自己也在微信里賣烏雞,一年下來凈賺10萬元:“雞苗都是從以前的原種場引進的,毫不夸張地講,今天的烏雞還是2000年前的‘那只雞’。”
曾昭華所說的原種場曾是全國唯一的烏雞保種單位,如今已經“變身”泰和傲昕烏雞發展有限公司。說起不同,“場長”黃燕明最有發言權:“以前‘吃大鍋飯’時積極性不高,我甚至變成保種的‘光桿司令’。現在還是‘場長’,但采取的是目標導向制,保種成果與績效掛鉤,壓力大,責任感卻更強了。”
突破體制機制局限帶來的是泰和烏雞原種覆蓋面的擴大。“縣政府投入3500多萬元新建了保種場,目前年出欄種苗200萬羽,通過一級擴繁產出的商品苗則超過1000萬羽。”泰和傲昕烏雞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有平介紹。
除了保證品種純度,獲得重生的原種場還創新傳承了一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江西泰和烏雞林下養殖系統。記者看到,在傳統的養殖方式下,烏雞“怡然自得”,三五成群在林下覓食,林間甚至播放著舒緩的音樂。“這樣養出來的烏雞不僅能更好地吸收飼料和土壤中的養分,還放松了‘身心’,有利于提升雞肉的品質。”黃燕明說。
進行到這一步,泰和烏雞本身的價值提煉得差不多了,但要想真正實現“叫好又叫座”,還必須打開銷售思路。李坊亮想改變的恰恰是泰和烏雞在餐飲端的銷售模式。以往,泰和烏雞要么是整只雞燉湯、要么作為酒桌上的硬菜,價格貴不說,受眾面還窄。而烏小鮮餐廳則主打客單價50元左右的“小而精”路線,發力北上廣深市場。李坊亮還只是“贛菜大軍”的一個代表,在《江西省打造贛菜品牌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滋補泰和烏雞”等“十大贛菜”成為贛菜挑戰傳統“八大菜系”的關鍵棋子。
與李坊亮不同,歐陽文逵將目光瞄向了拓寬烏雞產品線,烏雞酒是汪陂途這個“烏雞原產村”的下一個目標:“一噸酒要用300只烏雞,每斤可以賣到298元。”
2021年5月,經過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評估,泰和烏雞品牌價值達28.95億元。未來,泰和縣將以鄉村振興為引領,以產業富民強縣為目標,引導企業采取“公司+養殖大戶+農戶”以及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銷售、統一價格回收“五統一”訂單養殖模式,加快推進三產融合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力爭到“十四五”末期,泰和烏雞產業年產值突破100億元。
一株“連著老表”的柚子樹,如何在模式上探索創新,充分發揮帶動效應,實現農戶和產業的雙豐收?
井岡蜜柚的“統”與“分”
每年底,都是柚子收獲的季節。然而2020年蜜柚收獲后,肖珠蘭卻坐不住了,一場持續的霜凍讓她意識到,2021年的情況不會很理想:“村里的支柱產業就是井岡蜜柚,特別是合作社還吸納了不少脫貧戶,產業帶動作用不能減弱。”
肖珠蘭是吉安市吉安縣永陽鎮江南村黨支部副書記,同時也是吉安縣永陽江南蜜柚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理事成員,她很快便將受災信息報到了縣里。“不僅江南村,全縣的霜凍都比較嚴重,對來年的產量影響很大。”吉安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郭曉明告訴記者,預測到減產后,吉安縣迅速行動減少損失。
對于存活的蜜柚樹,盡快恢復樹勢;對于凍死的蜜柚樹,盡快補苗。吉安縣投入上百萬元,不僅免費提供樹苗,還對新增面積每畝獎補600元。同時,吉安縣采購了800噸有機肥發放給農戶,用于增加果園營養。
“未減產先補救”,吉安的行動力來源于保護、發展“井岡蜜柚”品牌的決心。作為一種在吉安當地擁有四五百年種植歷史的特有作物,井岡蜜柚始終被視為吉安市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元素。
時間回到2010年,彼時,吉安市委、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當年的“一號文件”,按照江西省“南橘、北梨、中柚”的戰略布局,全面推進井岡蜜柚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產業化發展。3年后,一項基于井岡蜜柚的全民行動——“千村萬戶老鄉工程”開始在贛中大地實施,并提出“爭取到2020年,全市小戶種植井岡蜜柚800萬株”。
時至今日,井岡蜜柚的產業面貌脫胎換骨。目前,吉安市井岡蜜柚種植總面積達38.5萬畝,即便是按照最小密度22株/畝測算,這個數量也遠超當年定下的800萬株“小目標”。
不僅如此,井岡蜜柚早已告別小農戶零散種植的模式。在江南村,記者見到了正在合作社包裝車間干活的脫貧戶肖愛妹。“每個月的務工收入1800元,一年下來也有兩三萬元,再加上愛人外出打工和其他保障政策,我家2016年脫了貧。”肖愛妹告訴記者,脫貧后,她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進一步擴大收入來源。
但是,家底畢竟不厚,做別的事情又擔心有風險,思來想去,肖愛妹在合作社入了股。“每股2000元,對于資金不充裕的農戶,政府還會提供入股資金。”肖珠蘭的介紹引出了江南村進行的一項創新探索。
在江南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兩委”干部帶頭領辦,72戶脫貧戶以脫貧產業發展基金入股。年底按股分紅,脫貧戶每股可以拿到近1000元,同時村集體增收50萬元。這便是江南村的“一領辦三參與”模式。
目前,合作社的1100畝井岡蜜柚按照自然村分成6個基地,所有工作由合作社出面,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在農戶與市場間真正架起了橋梁。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井岡蜜柚覆蓋了吉安市396個脫貧村,帶動脫貧戶28936戶80493人累計增收6487.45萬元。
模式還只是基礎,井岡蜜柚能不能實現產品增值,關系到產業效益能否持久。在位于吉安市吉州區的江西碩豐果業開發有限公司加工車間,記者看到,一條巨大的鋼架橫跨頂部,四周延伸出5條傳送帶,這便是碩豐果業投資500多萬元建成的分選線,日處理能力達到200噸。“順境提產量、逆境提品質。”公司總經理劉發明表示,精度更高的分級篩選可以有效提升井岡蜜柚的附加值。
記者了解到,井岡蜜柚主要分為金沙柚、金蘭柚和桃溪蜜柚3個品種,針對每個品種,吉安市都在江西省地方標準中明確了果重、色澤、果面光潔度、風味等分級指標,并嚴格規定產品交收檢驗及分級判定等環節規則,做到全市范圍內的統一。
眼下,吉安市井岡蜜柚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周清有一項重要工作,組織申請井岡蜜柚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力爭到2025年,全市井岡蜜柚種植總面積穩定在60萬畝左右,進入盛產期的年總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品牌價值突破50億元,全產業鏈產值達100億元。”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