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橫山:羊產業鏈撐起百姓富足好大一片天
走進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馬家梁村,橫山區羊文化展覽館、陜北白絨山羊科學養殖示范基地與一排排別墅映入眼簾。在,而在陜北白絨山羊科學養殖示范園內,可以看到養殖區、飼料加工區、省級科技示范專家大院、綜合服務區等一應俱全……
溯源:源于塞上千年古牧場
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過渡地帶的橫山,無定河蜿蜒穿行、奔流而過,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這里交融薈萃,積淀了尤為深厚的羊文化。千百年來,橫山的羊文化口口相傳、綿延不絕。勤勞、聰慧、睿智的橫山人不斷豐富羊文化絢麗多彩的內涵。直到今天,“羊的基因”幾乎滲透橫山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成為橫山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意象。
橫山吃羊肉的歷史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在古代,流傳著很多關于吃羊肉的傳奇往事。先秦時期,羊肉是一種只有貴族們才能享受到的美味,一般老百姓飯桌上很難見到,宋朝的皇家規定:“飲食不要太多山珍海味,御膳房只用羊肉就夠了”,而宋朝的大名士蘇軾和羊肉緣分也頗深,對做羊肉技藝情有獨鐘。在清朝,羊肉的吃法被發揮到了極致,最著名的當屬清朝宮廷的108道羊肉大宴。
橫山,就是羊文化積淀較為深厚的一個地方。橫山多畜宜稼,水草豐茂,牛羊塞道,曾經是漢武帝屯兵蓄銳的牧馬場,留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記載和《五哥牧羊》的傳說。舊時,橫山人“裛其皮·、食其肉。”每逢佳節,都要以羊肉為主食,諺語至今流傳:“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熬羊肉”,“九月九、家家有,蕎面饹饦羊腥湯”;冬至時,家家要熬羊骨架,吃羊頭,又叫“熬冬”;臘月臘八吃燜飯,也叫羊肉饤饤飯;每到春節,大擺羊宴,吃至元宵。“食惟羊肉”,是這里人們的飲食風俗。
蹚路:因地制宜發展羊產業
2012年橫山區將白絨山羊產業列為橫山區發展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種草、標準養殖、良種選育、品牌推廣、轉型升級,使白絨山羊產業走出一條科學、生態、健康的發展路徑。該區已成為非牧業區養羊大縣,全國白絨山羊養殖第一大縣,陜北白絨山羊良種繁育核心區。
1999年之前,傳統的放牧養羊方式造成草場“三化”嚴重,嚴重制約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1999年為響應全國封山禁牧建設秀美山川號召,實行封山禁牧,給傳統養殖方式帶來巨大挑戰,當年羊子存欄規模下降近40%。祖祖輩輩經營的傳統優勢產業面臨消亡的危險。
橫山地方黨委、政府積極主動應對生態保護與羊產業發展矛盾,強力支持廣大養殖戶加快轉變養殖方式,提升飼養管理技術,從曹陽灣、杜羊圈等村率先開始倡導并組織實施“封山(沙)育林種草、舍飼養羊”模式,并積極在全區推廣,不到3年時間全區實現了山羊養殖方式從放牧到舍飼的過渡。
退耕還林還草,極大豐富了飼草資源,羊子規模逐年增長。如今,橫山區溝坡植被茂盛,標準圈舍羊子成群,群眾嘗到禁牧甜頭,養羊積極性大增,既實現了造林種草治沙的目標,又實現羊子養殖量增長,取得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近年來,橫山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羊產業發展的決定》《關于推進“四個一”工程的實施意見》,采取更加有力舉措推進陜北白絨山羊發展。截止2020年底,全區羊子飼養量260.31萬只,羊肉產量2萬多噸,實現羊產業產值13.6億元,占畜牧業產值的78.3%,畜牧業產值占大農業產值的40%,全區養羊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養羊戶人均收入的70%來自羊產業,以陜北白絨山羊為主的羊產業已成為全區經濟增長、農業增效、農民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
橫山區也成為陜北白絨山羊新品種的主要育成區和主產區,羊子飼養量占全市飼養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現在,橫山區大力實施良種繁育工程,以狄青塬種羊場為核心,培育絨細度符合高端市場需求的特優絨山羊。建立聯合育種協作機制,組建陜北白絨山羊核心群10個,加快完善相關品系系譜,全面推廣超細絨陜北白絨山羊養殖,使橫山成為陜西乃至西北地區陜北白絨山羊優質種羊基地。“我們的目標是,實現每只羊僅羊絨的產值就要大于飼養成本。”橫山區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黃堯信心滿滿。
成效:羊產業帶動百姓脫貧
一座標準化草棚圈舍、20畝飼草地、存欄120只、年收入7萬元,這是橫山街道辦吳東峁村曹明山的白絨山羊養殖基本情況。他僅僅是橫山區廣大養羊戶中普通的一戶。
現年56歲的曹明山是2016年的貧困戶,借助2014年以來推廣實施的白絨山羊“1521”工程的東風,由政府支持1萬元建起了羊場、改造了草地、擴大了養殖規模,不僅脫了貧,更走上了富裕路。“今年準備將存欄規模擴大到200只左右,幫助小兒子盡快在縣城成家立業。”曹明山說。
“1521”工程指政府一次性支持5000元到1萬元,幫助有養殖積極性的農戶新建或改造1個標準化草棚圈舍,增擴能繁母羊50只,改良飼草地20畝,年收入達到10萬元。目前,累計通過該工程致富的養殖戶超過4000戶。
“該工程是橫山區經過多年探索形成的家庭適度規模養殖模式,實踐證實是當前經濟效益最好,最適合家庭養殖戶的養殖方式。”黃堯這樣評價。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橫山區將發展羊產業作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共投入3700多萬元用于貧困村的圈舍改造、草場改良、養殖規模擴大。2019年,全區貧困戶羊子飼養量由3年前的1.9萬只增加到8萬只,戶均達到32只。110個貧困村,累計有7000多戶養殖戶受益,有2000戶貧困群眾因養羊脫貧。
發展羊產業起步早、產業化發展更好的馬家梁村等養殖大村,村里建起飼料加工廠、綜合服務樓、科技示范專家大院,家家戶戶住上了樓房,開上了小車,發起了“羊財”。
截止2020年底,全區羊子飼養量260.31萬只,羊肉產量2萬多噸,實現羊產業產值13.6億元,占畜牧業產值的78.3%,畜牧業產值占大農業產值的40%,全區養羊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養羊戶人均收入的70%來自羊產業,以陜北白絨山羊為主的羊產業已成為全區經濟增長、農業增效、農民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
壯大:羊品牌帶動產業強起來
如今外地人提起橫山區,首先想到的就是橫山羊肉。橫山羊肉已成為該區最靚的名片,這得益于橫山區持續多年實施的品牌發展戰略。
2010年橫山羊肉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后,橫山區一方面利用各類展會持續宣傳推介橫山羊肉品牌,另一方面建設品控溯源體系保護橫山羊肉品牌。2018年完成“陜北橫山”公用品牌注冊,實現品牌系列產品包裝設計的統一。通過各級各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在全國大中城市組織舉辦橫山羊肉產品品鑒會、推介會,努力開拓橫山羊肉市場,鼓勵企業在大中型城市開設“橫山羊肉”專營店、體驗店。加快推進溯源體系建設,形成從養殖、屠宰到加工銷售完整的可溯源體系,保障橫山羊肉品質。
長期跑市場的橫山區香草羊肉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白成愛,對該區近年來品牌建設的成效深有體會,“公司發展最快的時期,正是政府強力推進品牌建設的時期。”香草羊肉從一家賣羊肉的攤販,成長為一家年營業額達到6000萬元的集養殖、屠宰、分割加工、熟食加工、市場門店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加工企業。該公司還同研究機構合作,于2018年開發出了保留橫山羊肉產地風味的系列熟食產品,實現大賣。開發出包含30道羊肉菜品的“橫山全羊宴”,提升了橫山羊肉的知名度。
2012年來,橫山區成立了橫山羊肉品牌建設領導小組,先后組織制定橫山羊肉陜西省地方標準,編制完成《橫山羊肉品牌戰略規劃》及品控溯源體系;組建品牌管理中心,負責溯源信息的收集、匯總、管理和發布,監督管理公用商標的使用,實現橫山白絨山羊溯源耳標全覆蓋。
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帶來的是價值的提升。目前,橫山羊肉價格比同類產品每斤平均高出4元左右,僅此一項全區羊產業產值增加1.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90元。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