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冬天,盡管天氣寒冷,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鄉云峰村的天麻基地,村民們卻忙得熱火朝天,他們正在忙著采收天麻。
“種植天麻需要經過培育菌材、栽培管理等幾道工序,一般要歷時兩年時間。冬季氣溫下降,它的肉質緊實,是采收的好時節,村民在這里務工,每天每人收入100元左右。”大方縣麗軍林下種植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萬軍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今年47歲的王萬軍之前曾在浙江務工,2007年他選擇回老家創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畢節市組織的返鄉農民工創業技術培訓,接觸到天麻種植。
“我們村海拔在1700米到1900米之間,濕度比較大,比較適合天麻生長,而且當時有公司提供種子和技術,還包回收,我就決定開始干。”王萬軍說。后來,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王萬軍成立了合作社,流轉500畝林地,在林下輪作天麻200畝,并逐漸開展良品培育實驗。
10多年來,王萬軍除了種植天麻,還將種植天麻的廢棄材料、林下枯枝落葉等,經過機械粉碎和發酵,用作種植冬蓀和平菇等食用菌的生長材料,發展360畝的食用菌產業,并帶動當地老百姓種植冬蓀5000畝、發展平菇產業10萬棒。
“為了提升食用菌生產效率,我們合作社還和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改進食用菌菌棒制種技術,節約了近50%的制種生產成本。”如今,王萬軍的合作社已發展成集制種、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小規模標準化特色產業園,其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年營業收入200余萬元。
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化作苗族彝族鄉化作林場種植的林下經濟作物——石斛。新華社記者 李凡 攝
近年來,地處烏蒙山腹地的畢節市大力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綠色化,發展刺梨、獼猴桃、食用菌、石斛等農業特色優勢產業。
據了解,畢節市近年來創新“互聯網+林下經濟”營銷方式,發展一批“黔貨出山”特色農產品品牌。今年已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森林面積378.45萬畝,實現產值49.01億元,帶動山區農村人口持續增收。(記者李凡)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