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萬張! 青海農產品的“身份證”
掃碼查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青海日報記者 潘玲 攝
12月21日,記者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2021年,青海農產品的“身份證”達到了105萬余張!
辨別人的真偽靠身份證,咱們青海的農產品也有“身份證”。
這種“身份證”的名字叫“承諾達標合格證”,有了這張“證”,代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靠。
目前,全省已有3802個生產主體累計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105萬余張,附帶合格證上市農產品48萬余噸。
小小一張證,有著不小的作用,它促進了產管銜接,進一步完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初步營造了“自我承諾、合格證讓農產品更安全”的社會氛圍。
為了全省農產品的“身份”合格,省農業農村廳與省市場監管局共同推進承諾達標合格證試行工作有力有序開展,逐級推進落實。
比如,西寧市、黃南藏族自治州率先舉辦合格證啟用儀式。
比如,玉樹藏族自治州運用微信小程序、智能一體機等手段,方便了電子合格證的開具。
其中,西寧市的做法讓人稱道。借鑒了兄弟省份經驗,結合實際,形成了手持終端開證和區域“河湟田源”公用品牌為載體大力推行的“電子合格證+追溯二維碼”,實現了承諾達標合格證和質量追溯憑證雙證合一的“西寧模式”。
青海還以鄉鎮為單位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積極探索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形成由鄉鎮到村(社區)再到生產主體的管理網絡,逐步構建起了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巡查檢查監管體系。
針對仍然存在的試行主體列入名錄但不開具合格證或開證不規范、試行工作推進不平衡、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表示,要進一步完善主體名錄,爭取試行范圍內生產主體覆蓋率達到80%以上。同時,強化監測抽檢,將合格證開具和出具納入日常巡查檢查內容。特別是對于那些冒用他人名義、虛假開具合格證的,將嚴懲重處,納入信用管理,實施聯合懲戒。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