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實施五個標準,推動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黔東南州圍繞“四新”抓“四化”,發揮標準引領和支撐作用,積極參與國家標準、組織地方標準、指導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制修訂,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推動地方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與國家標準編制取得新成效。由黔東南州主導編制的《太子參種植技術規范》和《太子參種子、種根》兩項國家標準于2021年5月21日正式發布,實現了主導編制國家標準零的突破,填補了國內太子參標準的空白,增強了標準話語權,有力推動了太子參產業高質量發展。
組織地方標準編制取得新成效。圍繞“四化”、鄉村振興、林下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黔東南組織制定省級地方標準和州級地方標準,目前,制定發布現行有效的省級地方標準有51項、州級地方標準242項,有力支撐農林種養殖、手工業、旅游服務、公共服務、節能等領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指導團體標準推進品牌建設取得新成效。黔東南圍繞“苗侗山珍”“酸湯”等農產品公共區域品牌,指導社會團體制定團體標準。制定發布“苗侗山珍”通用要求、食用種植業產品、食用畜牧產品、食用淡水產品、加工食品5項團體標準,指導黔東南茶油、腌肉、腌魚團體標準文本編制,傾力打響“苗侗山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了區域知名度和形象;該品牌產品涵蓋39個地標產品,200余種產品,遠銷江浙滬、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銷售額預計達3億元。制定發布《凱里酸湯 紅酸湯》《凱里酸湯 白酸湯》及其生產技術規程4項團體標準,首次提出對酸度調節劑的限制使用,有效解決酸湯產品發酵時間長等卡脖子問題,推動酸湯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打造酸湯品牌,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建設取得新成效。近年來,黔東南推進臺江西紅柿種植標準化示范區和雷山烏桿天麻種植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示范帶動明顯,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顯現,助推產業提質增效。雷山烏桿天麻種植面積達2.763萬畝,覆蓋全縣8個鄉鎮54個行政村,該縣注冊天麻企業、合作社15家,種植大戶180余戶,從業人員達500余人,帶動就業1500余人,全縣年產量達1100噸以上,年產值8千萬元以上。
推進企業標準“領跑者”取得新成效。黔東南指導企業制定發布具有“領跑者”水平的“浸漬膠膜紙飾面細木工板”企業標準7項。經與國家標準GB/T 34722-2007及國際標準(ISO13609-2014)對比,黔東南州7家企業的產品三項核心指標均達到或優于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指標水平。新增四項創新性指標(苯、甲苯、二甲苯、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均達到GB/T 35601-2017《綠色產品評價 人造板和木質地板》指標要求,體現黔東南州木工板產品高質、綠色、環保特性,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有力推進木工板產業高質量發展。(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正海)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