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位一體”改革 浙江南潯解鎖“綠色共富”密碼
冬日清晨,天色微晞。在浙江湖州南潯區舊館街道北港村的本道農業果蔬基地,蔬菜家庭農場主一早就忙碌開來,將采摘的大白菜、卷心菜、萵苣等運往全區的學校、企事業單位。在這里,當地群眾乘著農合聯“三位一體”改革的東風,種植果蔬不僅有了“田保姆”服務,還不愁果蔬成熟后的銷路,真真實實地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更多實惠。
作為全省第一批持續深化“三位一體”改革示范建設單位之一,湖州市南潯區農合聯充分發揮合作服務優勢,打造農業生產、供銷、信用全產業鏈服務升級版,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共同富裕提供動能。
種1畝地、100畝地、1000畝地,農民的服務需求一樣嗎?農民的服務需求,只在地里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打破農業發展的局限,顯然不能靠單打獨斗。日前,記者來到舊館本道農業果蔬基地,去挖掘他們的“成功密碼”。
浙江南潯蔬菜大棚(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有了農合聯,我們只管種好菜就行。”舊館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俞進湖說。據了解,在區農合聯的統籌下,舊館街道打造基層農合聯“三位一體”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農業主體提供農資供應、莊稼醫院、農產品檢測、測土配方施肥,以及農機作業、糧食烘干、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一系列“田保姆”服務。
“‘莊稼醫生’建議我在年前要把化學除草工作做好,春節之前雜草比較小,化除效果會比較好,如果等到開春以后再除的話,不僅要增加成本,化除效果也比春節之前要差些。”對于“田保姆”服務到田頭,蔬菜家庭農場主過去想都不敢想。
生產發展了,農民豐收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起來了,但他們最擔心的,是收成好卻賣不掉。打通從田間地頭到需求終端的“腸梗阻”,讓農產品供銷“貨暢其流”,南潯區農合聯新供銷服務覆蓋工程這一棋子落下,滿盤皆活。
練市鎮西堡村、花林村是當地種下“橘黃金”的有名村落。練市鎮各行政村抱團發展,擴大了生產規模,目前,通過區農合聯下屬資產公司建成“紅美人”柑橘園區2073畝,總投資1.6億元。眼下正值“紅美人”產銷旺季,在練市鎮西堡村的“紅美人”基地,農戶們有條不紊地采摘、包裝。
西堡村村民錢金根告訴記者,以前家里主要種植蔬菜,現在在區農合聯的帶動下,他和妻子開始種植“紅美人”。雖然現在村里種植的農戶較多,但大家并不會過度擔心“紅美人”滯銷的問題。“我們村里和區農合聯合作,簽訂了訂單,‘紅美人’的收購價比市場價還要高一些,現在每個農戶每年比之前多賺5萬元左右。”面對這一變化,西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俞偉衷心贊許。
農戶采摘“紅美人”(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急農民所急,供產業所需,更多新型服務也隨之而生。在區農合聯的推動下,練市鎮與多個“惠農電商”平臺開展合作,開展城市“菜籃子”終端配送,借助南潯知味實體店提貨點,讓市民足不出戶便可購買到新鮮果蔬。
讓更多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都通過合作經濟找到強農富民的“金鑰匙”,“三位一體”改革早已從服務產業轉向服務鄉村振興。在“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過程中,對于普通農戶來說,資金周轉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難題。為此,南潯區大膽創新,破解涉農金融征信難、擔保難、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疏通農業資金渠道,書寫了“三位一體”體系建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信用服務是‘三位一體’改革要著力破解的難題之一。‘糧農貸’‘兩美農合貸’‘濃情綠意貸’等惠農金融產品,這些都是我們與南潯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戰略合作,為有需要的農戶‘量體裁衣’推出相應貸款,解燃眉之急。”區農合聯信用合作部科長徐平說,這也成為農合聯增強為農服務功能的“快捷方式”。
看準了方向,就要蹚出路子來。如今,南潯區基本建立了以區農合聯服務中心為平臺,以資產經營公司、農民合作基金為引領,以生產、供銷、信用三大功能為支撐的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了一個低投入、廣覆蓋、可復制的“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南潯樣本。下階段,南潯區將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以改革喚醒“沉睡的資源”、激活“希望的田野”,為湖州加快建設共同富裕綠色樣本打造更多綠色共富細胞,促進農民增收,建設城鄉均衡、綠色共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