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壩區產業亮點紛呈 農業品牌多點開花
陽光明媚,萬物蔥蘢。走進黔中大地,安順各地正大力打造高水平“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三化農業,牢牢抓住農村產業革命的“牛鼻子”,加快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六個轉變”。
在平壩區天龍鎮高田村高標準蔬菜示范基地里,村民們忙著采摘、過秤、打包裝車,一派繁忙景象。
“全村打造高標準蔬菜先行區1475畝,推動3000多畝核心區,帶動6000多畝的輻射區,一個現代化高標準的蔬菜基地已基本形成。”高田村村支書朱高學欣喜地告訴記者。
而過去的高田村,由于長期種植單一低效農作物,導致村民收入低。21世紀初,村里沒有一條水泥路,村里三分之二的青年勞動力靠外出打工為生,村集體經濟為零。
2016年,高田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嘗試走“村社合一、合股聯營”的標準化、規模化農業發展道路。2018年,該村結合“八要素”,依托擁有千畝壩區的地理優勢,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實行機械化、科學化種植方式,發展高標準、高效益特色產業,全面提升產業發展層次。
“如今,高田村已發展高標準蔬菜、生態雞、中藥材、生態魚莊、水產養殖、生豬養殖、食用菌、茶葉等八大產業,初步形成山上有茶、林下有雞、水里有魚、地頭有菜、腰包有錢的‘五有’小康村,村集體經濟資產1200萬元,村集體純收入30.38萬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07戶1086人全部實現脫貧。”高田村村支書朱高學說。
站在關嶺自治縣普利鄉普利村的山頂上,只見滿山翠綠,耳邊是此起彼伏的牛叫聲。
關嶺牛是國家級重點保護的78個地方畜禽品種之一,居貴州四大黃牛之首。2016年,關嶺自治縣提出“關嶺牛三年振興計劃”,一時間關嶺養牛產業在全縣鋪開。為最大限度帶領群眾發展養牛,關嶺實行零成本模式,讓群眾從村合作社免費領養能繁母牛和育肥牛,飼養增重的部分和繁殖的小牛歸農戶所有。
2018年,關嶺自治縣新鋪鎮嶺豐村村民駱定元從村合作社領養兩頭能繁母牛,經過精心飼養,已發展到7頭,價格也翻好幾倍。“只要養得好,7頭牛大概要值14萬元……”駱定元開心地說。
近年來,安順市采取“牧場+屠宰場+零售市場”經營模式和“龍頭公司+合作社+五戶聯保”訂單種養模式,解決農戶“養什么、如何養、賣給誰”的問題。安順市肉牛產業規模逐漸壯大的同時,推動生鮮牛肉進超市、進學校、進餐飲店,與盒馬鮮生公司、青島城陽批發市場簽訂購銷協議,與省內外高職院校簽訂精準扶貧產銷對接合作協議。關嶺牛從“養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從深山走向全國。
走進普定縣廣袤的壩區,青青的韭菜綠意盎然。
有著160年歷史的普定韭黃,因其鮮香脆嫩,聲名早已被人們熟知。2014年,普定縣“白旗韭黃”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依托“白旗韭黃”品牌優勢,2019年12月,普定縣根據“白旗韭黃”生產所特有的技術、工藝,制訂實行《白旗韭黃產地環境條件》《白旗韭黃育苗技術規程》《白旗韭黃生產技術規程》《白旗韭黃病蟲防治規程》《白旗韭黃貯運標準》《白旗韭黃等級標準》6個標準技術體系,掌握韭黃生產的核心技術。并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品牌體系戰略,推動韭黃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讓普定10萬畝韭黃遠銷國內外。
根據安順市農業部門初步預計,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9億元,增速6.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8元,增速10.6%。截至6月底,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68.41萬畝、食用菌種植2.06萬畝(億棒)、茶葉投產面積39.24萬畝、水果種植面積102.53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55.94萬畝,完成肉蛋類總產量11.18萬噸,水產品產量1.44萬噸。存欄生豬82.45萬頭、出欄生豬67.37萬頭。牛存欄40.91萬頭、出欄7.16萬頭,羊存欄8.23萬只、出欄4.43萬只。安順現代農業經濟呈現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